在「金錢、會計、稅金」三者間取得平衡,就能很掌握企業經營。圖╱記者楊祖宏
文/井之上陽一
財會工作到底是為誰做?是為了國稅局、還是為了銀行做的?都不是。財會工作是為了自己、為了公司而做,我認為就是「經營管理」。也就是說,製作財務報表,可以協助你掌握經營方向、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絕對不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換言之,財會工作就是在「金錢、會計、稅金」三者間取得平衡。若想要把錢留住,就必須減少繳稅金額,也就是要懂得節稅。而要減少稅金支出,就必須了解會計的架構,才能知道要從哪個環節合法節稅。也可以說,只要了解會計的架構,就能有效的運用金錢。
身為一人公司,通常還無法負擔聘僱財會人員的費用,所以,更需要有效率的處理相關工作。在開始時親手記帳、管理會計工作,就能意識到:「財會工作不是為了應付國稅局、銀行查帳用,而是為了更了解公司營運狀況。」並了解明白看懂財報,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以下,我列舉出經營者看懂財報後,能得到的好處:清楚掌握公司的財務狀況,免除資金周轉不靈的危機。再也不會隨便亂丟收據,並且能立刻分類、整理,省去找發票的時間。的確,有效管理業績,即時修正經營方向,有助於控管成本,鞏固經營基礎。
只要能活用本書的知識,相信即使沒有財會基礎的人,也能看懂財報,為公司打下穩固的根基。很多人拿到發票或收據時,都會不自覺的逃避現實:「等累積到一定的量之後,再一起整理就好。」不過,一旦出現這種想法,把收集到的單據放著不管,很可能會演變成,一次必須整理堆積成山的單據,若是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手,說不定還會害你錯過報稅時間,落得被國稅局罰錢的下場。
只要記住「每天該做的事、每個月該做的事,以及一年要做一次的事」,按表操課,就能省去許多麻煩,讓你輕鬆管好公司帳務。
2個角度分析說明
一、節省成本─如果自己就可以處理,就不用委託記帳及報稅代理業務人處理,換言之,即可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一般來說,委託記帳及報稅代理業務人處理的公司,一年大約要花上新台幣八萬元到十三萬元左右。若是對方是很有經驗、懂得節稅的專業人士,能為公司省下更多成本,請他協助處理結算、報稅工作,對經營者來說是再好不過。但請不要以為,只要是有證照的記帳及報稅代理業務人,就有這種能力。
二、完全掌握公司營運狀況─經營者是否曾因為:「明明是自己的公司,卻看不懂數字,不了解確實的營運狀況」而感到焦慮?很多事要等到自己真正經營公司、承擔風險後才會知道。
其實管理一家公司,不僅要有經營決策的能力,更要對財務報表上所有數字一清二楚。換句話說,「經營就等於進攻;財會工作則是在防守」,雖然攻守之間的比例並不是一比一,或許比較接近九比一,也就是財會工作只占一成。
但是,這一成卻是維持公司穩定成長的關鍵。所以,各位已經具備經營概念,相當於已經具備九成經營能力的老闆,只要再學會剩下的一成(財會工作)就夠了。
3個步驟解決財會
步驟❶:收集─指的就是收集正式發票、一般收據甚至是請款單等,可以說明金錢流向及產生理由的單據。這是財會工作的第一步,其實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如果輕忽「收集」的作業,很有可能因此多繳原本不用繳的稅金,或因為報稅不確實而被國稅局查帳。
步驟❷:記錄─則是將收集起來的正式發票、一般收據、請款單等憑證,記錄下來轉換成資料。以前必須經由人工作業的方式完成記錄,但現在只要輸入電腦,就可以輕鬆搞定。此外,市面上許多介紹財會實務的書籍上,常常會有「傳票怎麼切」、「日記簿怎麼編」等內容,但這些對一人公司的經營者來說,其實都用不到這些素材。
步驟❸:檢查─再次確認記錄的數字(營收、經費等)有沒有錯。具體而言,就是要仔細核對「有沒有賺錢」、「花了多少錢」、「要繳多少稅」,一旦發現問題就要立刻修正,而且,檢查工作最好每個月做一次。這樣就可以有效率的統計數據,盡快掌握每個月公司的經營狀況。
反之,如果沒有每個月確實檢查,很可能到年底結算時,才發現帳記錯了,實際上一整年都在做白工、沒賺到錢,甚至演變成入不敷出的窘境。其實,財會工作給人繁瑣又花功夫的印象,正是因為必須整理一堆憑證,平常多費心,就能輕鬆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