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張臉 台灣的人類生痕

 |2015.11.14
2035觀看次
字級
生聚─ 茄萣養殖場 大量魚塭改變沿海溼地景觀,遠看像一幅美麗拼貼畫 圖/中央大學提供
互爭─ 麥寮六輕工業區 工業區整齊的油罐、廠房,與周圍沙洲形成強烈對比 圖/中央大學提供
進化─ 杉林永久屋園區 風災後的白色組合屋,與周圍紅屋瓦聚落如兩個世界 圖/中央大學提供
汰換─ 高雄港區 人們重視生活品質,昔日勞動碼頭變成今日藝文口岸 圖/中央大學提供

【本報台北訊】「人類在地表製造的痕跡,遠比其他動物深且廣。」中央大學近年推出衛星影像月曆,最新「生痕」主題,呈現烏山頭水庫等自然環境在人為爭地下的衛星圖像,引人深省。

二○一六年月曆的六張衛星照,分別呈現烏山頭水庫、內埔老埤農場、茄萣養殖場、麥寮六輕工業區、杉林永久屋園區、高雄港區經人為開發後的地貌;以法國SPOT六號、七號衛星拍攝。

主持人、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張中白解釋,「生痕」指生物在地表活動製造的痕跡,大至恐龍足印,小至昆蟲在土裡鑽過的痕跡;人類在土地上做了什麼事情,因身處其中無法看到全貌;但透過太空中的衛星影像就能清楚發現,人類比起其他生物對土地的影響更巨大。

農田的色塊 見證經濟史

針對月曆第一幅烏山頭水庫衛星影像,張中白指出,早期嘉南平原缺水,直到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嘉南平原才成為台灣糧倉;但因水庫建在透水性差的泥岩上,雨水沖刷形成充滿稜線、凹谷的崎嶇地形,一旦蓄水,水庫就形成有如美麗珊瑚般的破碎地貌。

內埔老埤農場衛星影像中,深、淺,黃、綠交錯的色塊,顯現台灣農業逐漸從主食作物轉型為經濟作物;因多元作物生長期及收割期不同,讓農地給人的印象不再只是一片綠油油或黃澄澄,見證了多元種植經濟作物的歷史。

第三張圖中,茄萣養殖場大量開發魚塭,改變了沿海溼地景觀;片片相連的水體及交錯堤道,在衛星鏡頭下如一幅拼貼藝術畫。

麥寮六輕工業區的地貌,更彰顯人類改變自然的決心。張中白表示,雲林麥寮濁水溪出海口南岸,原是大片荒蕪的沙洲與溼地,人類在此大規模填海造陸超過兩千公頃,圍堤內是整齊的油罐、廠房、道路。衛星照片中,工業區排列整齊的人造廠房,與外圍農田、河流及沙洲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可發現人類文明帶來的環境衝擊。

杉林永久屋園區的照片中,可看到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風災後政府規畫的整齊白色組合屋,和原本民眾自由建蓋、分布散亂的紅色屋瓦形成對比,彷彿兩個世界。

排在月曆最後一張影像的高雄港區,則是從昔日的勞動碼頭,變成今日的藝文口岸,顯示人們近年除了追求經濟發展,也開始重視生活品質。

建設或破壞 由你來思考

這六張衛星影像,從人類最基本需求「取水」開始,再到農業、養殖漁業、工業、聚落、藝術人文,依序呈現人類因應不同生活需求在地表刻下的痕跡。「是建設,還是破壞?」張中白表示,每個人看法不同,月曆不批判好壞、對錯,而是用影像讓大家自由思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