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佳
「二個孫子,大的愈來愈木訥,小的卻像個過動兒,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兩兄弟竟然相約蹺課,不去上音樂才藝課。」這是家族聚餐時,大嫂脫口而出的憂心話。我那二個姪孫,大的國三文靜內斂愛看書,小的國小五年級精力充沛凡事好奇,兄弟性情南轅北轍,但感情卻好得很。
姪子是大哥的獨子,國立大學碩士畢業後,便任教於公立高中。對大哥長年在台北上班,獨留他們母子在南部生活,卻不設法調回去,大嫂頗為不諒解,還曾幾度和大哥為此起爭執。
或許出於補償心理,姪兒婚後無論去哪兒,孩子們一定同行,因為他堅持家人絕不分隔兩地,一家四口一向集體行動,生活步調也全按照姪子的規畫進行,包括孩子的各種學習課程。
安排大姪孫課餘時間學小提琴,弟弟學鋼琴;假日,一家四口不是去騎腳踏車,就是逛書局、爬山、露營,活動排得滿滿的。大嫂曾經多次抱怨想看孫子都得預約,這次的聚餐他們也因為全家去健行而缺席。我一直很懷疑,姪孫們是否都心甘情願樂於接受他爸爸的全權安排。
當我跟老公提起大嫂的擔憂時,兒子一旁搶先說:「兄弟感情好嘛,哥哥不想說的弟弟說,哥哥不敢做的弟弟來,相約蹺課,只是表達不同意見的另一種方式而已,哪有什麼木訥和過動,大伯母想太多了!」
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他小時候,每遇到有討厭吃的菜時,總以喉嚨痛為由推掉,幸好經觀察與誘導,他才坦承實情。
所以,孩子的肢體語言往往傳遞出本身真實的需求,大人要讀懂藏在其中的密碼,才能解決問題,更應避免主觀地以自己認為的方式去愛孩子,因為那不見得是他們想要的。
想要維繫緊密的親情,我們就要用心去讀懂孩子的肢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