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丹阿嬤的柑仔店,像是全校僅五十五名學生的龍崎國中福利社。圖/綦守鈺
【本報台南訊】七十八歲的王曾丹阿嬤住在龍崎一輩子,先生過世後,守著十坪大小的柑仔店「德記商號」,她說,孩子沒有接手打算,自己年紀也大了,但一想到當地沒有便利超商,學生沒東西吃,街坊鄰居沒地方閒話家常,就不願把店收起來,談到未來,阿嬤笑著說,「沒有想這麼多,反正做一天算一天!」
王曾丹阿嬤表示,她婚後靠著柑仔店養活四名子女,走過一甲子的「柑仔店」,見證龍崎的興衰,從早期市場攤販人聲鼎沸,到當地沒有市場,龍崎國中每年級有十多班,現在全校僅有五十五名學生,年輕人由「離農」轉而「離鄉」,人口外流與老化,全區四千兩百多人,八成是老人。
王曾丹說,「物換星移,柑仔店一直在這裡」。
她說自己不會用電子產品,僅會使用古早秤砣與算盤,新世代消費型態改變,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柑仔店,即便雜貨店從全盛時期走下坡,她也不願將店面裝潢成新穎的購物環境,畢竟偏鄉資源不多,方圓百里也沒傳統市場與超市,許多老人家行動不便,就靠她的小店的過活,「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為守護龍崎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