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順利地落幕了,這是兩岸領導人從一九四九年以來第一次的會面,為兩岸關係立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有其歷史意義,但是也有些遺憾,就是兩岸僅分別承諾主權的「不分裂」,而沒有處理治權的「分治」的議題。
兩岸政治定位牽涉到兩個重要層面,即主權與治權的關係。主權可以視為財產權或所有權,即中國是屬於誰的,是屬於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權可以視為管理權,即中共政府在大陸與台灣的治權是否合法與正當?
在主權方面,兩岸目前存在著三種論述。北京認為主權只有一個,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馬英九政府認為主權只有一個,屬於中華民國。以上兩種均主張「一個中國」,也就是都不容許主權走向「分裂」。民進黨認為主權有兩個,彼此互不隸屬,也就是「台獨」或「一中一台」。北京迄今不接受民進黨的主權主張。
一九九二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在香港舉行工作性會談,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謀求國家統一」的看法,當時「九二共識」的一個重要意涵其實就是兩岸分別表示不分裂中國,但是誰代表中國,台北認為應該「各表」,北京則認為要進行事務性協商,所以「不表」內涵。北京認為,等到要進行政治對話時,兩岸再來討論「一中」主權與治權應有的內涵,在沒有討論以前,北京並不承認中華民國有主權,也不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治權為合法、正當。
從二○○八年馬政府執政起,兩岸共同以「九二共識」做為互動的基礎,但是馬英九政府只願意經貿交流,而沒有開啟兩岸政治對話,尋求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的難題。在政治立場上,馬英九主張「一中各表」,即「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
嚴格來說,馬英九的主張只是「戰略守勢」,而非「戰略進取」。北京其實並不在乎台北主張「主權互不承認」,因為北京在全球的政治關係及影響力遠遠超過台北,根本不需要台北承認其主權,且北京也無意承認台北的主權;北京也樂於台北主張「治權互不否認」,如此一來,北京也沒有「接受兩岸分治」的需要。基於治權來自主權原則,北京也可以迴避處理兩岸的主權爭議。
這次的馬習會,在馬英九看來,他已表達到了他原本堅持的立場,在會後的發言,馬英九仍然強調有「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意涵的「一中各表」,但是在習近平看來,馬英九的主張根本沒有戰略壓力,而且馬英九在「馬習會」時表達的仍是「不分裂一中」為內涵的「九二共識」。
在這個六十六年來的第一次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會面,為了台灣的利益,馬英九其實應該要表達的,不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已,而是要求北京與台北共同表述「整個中國」的內涵,以解決兩岸的政治定位難題。馬英九應該表達的,不是重申中華民國憲法不容許台獨、「一中一台」,而是應爭取北京接受在「整個中國」內「兩岸憲政分治」的事實。
「分治不分裂」應該才是兩岸的合情合理現狀,也兼顧了台灣在「治權」上需要當家做主的「主體性」,也不違反兩岸在「主權」上應共享「主體性」、不應分裂的兩岸憲法承諾。在這次「馬習會」中,兩岸領導人僅再次確定了「不分裂」的原則,但是卻沒有對「分治」的現狀進行討論或達成共識。「分治」不確定,兩岸無法簽署兩岸和平協定,台灣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兩岸建立軍事機制等問題均無法處理,民進黨的「主體性」主張就永遠具有號召力,兩岸關係的真正互信就無法建立。
僅確定「不分裂」,而沒有確定「分治」,是這次「馬習會」的最大遺憾,也將會成為馬英九歷史定位的一個缺陷。
張亞中(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