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所在的庄頭地址以竹篙厝加上門牌號碼,相傳源自於過去四周遍植高聳刺竹以禦敵防亂,只是時過境遷,早已失去實質作用。
但經年累月叢叢勁竹開枝散葉,一如精神堡壘據守庄頭四方入口處,擎天樹蔭凌空搖曳,早晚煙龍霧罩咿軋作響,每逢風雨過後,濛濛雨絲飛舞飄落,甚是浪漫。
庄頭進行重畫之前,街道巷弄並沒有正式路名,在地人習慣以各角頭聚居的住戶姓氏稱呼。
記憶中,以上帝廟前的牛車路為中心,向四處開展,約莫現今仁德區,舊稱崁腳處往西前行,一路延伸到現今虎山國小邊,方圓之內皆屬於舊有竹篙厝的範圍,也就是從庄裡總站起算,往東門城方向五個站牌遠的地方。
公車行駛到第三站牌,就是昔日中興紡織廠,黃昏時分,成群少女下工後,習慣走進庄裡採買日常用品或順道閒逛廟會,青春身影除增添純樸庄頭熱鬧氣息外,巧遇姻緣遂成連理的佳話亦時有所聞。
順著廟前右方區塊是「劉阿內」,各住戶以劉姓家族為大宗,各家建築大多保留三合院住宅,門前屋後種植龍眼樹和綠竹筍,只是在土角厝頹圮之後,已陸續改為鋼筋樓房。
繞過公車總站外是一座王氏家族的庭院房舍,長長磚牆內居中宅院是屋主,左右兩排十多戶房子開放租賃,庭園裡花木扶疏景觀雅致,總有一群活潑娃兒在這兒恣意追逐,高聲嬉戲。
對街的巷子叫「王厝路」,而緊鄰王家庄則是陳氏和楊氏家族的聚落,屋後一潭「溝阿尾」的池塘,經常看見膽大者在蔥綠柳岸邊撈魚戲水,滄海桑田不復見,昔日風吹潭面水深有龍,而今填土蓋成了教堂和活動中心。
庄頭最北的「新厝」,主要居住陳姓人家,這裡遍植深受讚譽的愛文芒果,四周則是一畝畝花生,田埂邊繽紛豔麗的馬纓丹,在望不到的盡頭一路盛開。
父執輩曾經為了一截甘蔗甜味,在南方「渡口處」的鐵枝路跳追五分車,所謂月台只剩框架,一旁的大榕樹蓊鬱成林,茂密垂條遮去偌大日據時期的防空壕洞。
這些年庄頭重畫,縱橫路名四處開展,兒時記憶的場域荒煙漫草不復追尋,偶爾浮現腦海裡勉強拼湊的,恐怕都成了遠逝風景的片段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