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銀髮潮 老飯桌、以房養老

 |2015.10.31
1000觀看次
字級
相關單位寄望「以房養老」政策能解決高齡化社會問題。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面對「銀髮潮」,中國大陸各地農村也興起不同的養老模式。七十歲的張玉芳獨自居住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六盤山鎮的周溝村超過十年。十年前老伴去世,兒女各自在外打工,張玉芳的身體狀況還能允許她自己做飯、洗衣、割草、燒炕,但慢慢的,她感覺吃力。

今年六月,周溝村發起一項活動,名為「老飯桌」,為這些留守在家鄉的老人提供餐飲服務。張玉芳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到村裡的「老飯桌」吃飯,「都是些家常便飯,但只收我們成本價,一頓飯兩塊錢(人民幣)左右,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張玉芳說。

這個活動目前依靠政府投入資金,以及社會捐助運營,主要目標是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但解決飲食問題還不夠,為了冬天燒炕準備燃料,張玉芳近來每天都要上山割草,然後背下山晾曬在院裡,記者到張玉芳家中探訪,發現枯黃的草堆滿了半個院子。類似這樣的事情,功能單一的「老飯桌」就愛莫能助。

像張玉芳這樣的農村老人,子女泰半都隨著「城鎮化」浪潮進到城市工作,只有他們留守故土家園,無人照料。

據統計,中國大陸農村的高齡人口有一點一九億,占中國高齡人口百分之五十六,超過一半,其中包括五千萬的留守老人,但農村裡的養老院機構不足百分之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僅為二十七點五張;中國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不到三十萬人,缺口高達一千萬。

針對此種狀況,各地利用現有資源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養老新模式。在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當地利用村委會現有房屋在全鎮開辦了六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形成了「白天集中服務,晚上回家居住」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還有農民利用手中的土地資源入住養老機構,所謂「以地養老」在中國農村逐漸興起。「兒女都進城了,人老種不動地了,索性將家裡十幾畝地流轉出去,房子和宅基地也交給政府收儲,置換了四萬多元,這些錢夠我們老兩口在養老院享清福了。」靈沙鄉勝利村村民馬佔福說。在城市裡,相關單位則冀望「以房養老」能解決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養老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