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內政部統計,雙北市屋齡逾三十年老屋共一百一十六萬戶,但《住展雜誌》統計過去五年成功案件,發現僅三十五件、二千四百四十八戶完成都更,換算下來平均一年只更新四百八十九戶。
住展分析,照此速度進行都更,雙北市至少要花二千三百年,老屋才能全面更新。
統計雙北市民間自辦都更建案完成數量,二○一一年以來,大台北完成的自辦都更案例寥寥無幾,台北市迄今僅二十六件都更新建案,新北市只有九件;若換算為戶數,台北市僅一千六百八十二戶靠都更成功改建成新房子,新北市則僅約七百六十六戶,兩市合計共二千四百四十八戶。
根據《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分析,換算雙北市平均每年僅順利更新四百八十九點六戶,以雙北市共一十六萬戶老屋來算,等於要花二千三百六十九年才能全數完成都更,這個時間大約等於五個周朝、十五個清朝,甚至讓中國各朝代輪一回都還有剩,「可能人類已移民外太空,但大台北都更都還沒完成。」
如果將大台北拆開來算,北市屋齡逾三十年老屋有五十四萬戶,北市平均每年僅更新三百三十六戶,約需花一千六百零五年才能改建完畢;新北市三十年以上老屋共六十二萬戶,每年更新完成一百五十三戶,換算得花上四千零四十七年才完成。
都更逐利 難獲共識
何世昌分析,都更牛步,主要是都更已淪為「逐利戰場」,原屋主普遍希望換得更多坪數,甚至連違建也想換到應有的坪數,建商則將本求利,希望分給原屋主樓地板面積愈少愈好,雙方很難獲得共識。
他分析,自從政府實施容積獎勵上限後,都更能得到的容積獎勵已縮水不少,以往還有不少獎勵時都談不攏的案子,現在整合更困難,再加上公權力不願介入,即使都更申請送件數量不少,但大部份卻卡在反對戶上,能順利完成的只是少數,且都更條例修正案還躺在立法院,遲遲無法通過,讓業者多轉為觀望。
中華都市更新全國總會理事長吳錦宗表示,民間申請人和建商「知識不對等」是主因,住戶想到和建商合作,就擔心被「吃掉」,因此難以成功。
何世昌表示,過去房市好,建商參與都更意願高,但也不容易完成,近來房價行情不佳,業者預期利潤有限,更傾向撤出都更。
未來都更速度恐怕更會牛步不前,如果政府再不拿出實際行動,「大台北都更已死」恐將成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