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清溝國小推廣愛護動物觀念宣導活動。圖/吳佩旻
【本報台北訊】立法院院會上周通過立委王育敏臨時提案,要求教育部研議將認養校犬結合生命教育,列為校務評鑑加分項目,引起學校行政人員的討論和焦慮。
「教育部不是要行政減量嗎?」這項提案在教育圈的社群網站引發討論,有人揶揄校長不只要撞鐘,以後還要養狗;彰化三民國小校長楊恩慈希望教育部拒絕,否則明年統合視導就會出現「校狗飼養」項目。
台北市國小家長會長聯合會總會長宋全娟說,教小朋友愛護動物是好事,但寒暑假和連續假期,誰來照顧校犬校貓?大小便誰來清理?檢疫誰來做?學生被狗攻擊怎麼辦?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不贊成學校貿然認養流浪動物。
養校犬的學校也不贊成。新北市八里國小校長雲垚榮說,學校養了校犬,確實能讓學生更關注生命和環境議題,但如果列校務評鑑項目,會很頭痛,「生命教育很多元,不只是流浪動物」。
教育部政次林騰蛟表示,養校犬需要有空間環境,市區學校不大適合,必須因地制宜;認養校犬列校務評鑑項目,他認為不宜,因不符教育部要推動的行政減量目標,而且校務評鑑是一體適用指標,並非所有學校都適合,一旦列評鑑指標,美事會變成負擔。
校園神犬 抓鼠又抓蛇
新北市八里國小有隻快九歲的校犬「黃玉枝」,年資比校長久,小朋友看到牠都會喊「副校長好」;牠還有抓老鼠和蛇的特殊才藝,最高紀錄一天抓過三隻老鼠,還曾逮到兩條眼鏡蛇。
民國九十六年,一隻黃色小狗流浪到八里國小校門口,被警衛收留,因為毛色金黃亮麗取名「黃玉枝」;後來該校資訊老師郭立穎成立校犬隊,指導小朋友帶牠散步、幫牠洗澡、學習動物保護。狗飼料和打疫苗費用,則由郭老師或其他老師贊助。
郭立穎說,高年級學生會教一年級新生如何跟校犬打交道,教新生不要拉或碰觸狗的尾巴、腳和鼻子,因為這些部位很敏感,碰了會不舒服。再教新生先喊狗的名字,若有反應、主動靠近,就可以伸手讓牠聞,再輕撫牠的背。
八年多來,八里國小從未發生狗咬人事件;校長雲垚榮說,他六年前上任第一天踏進校園,「黃玉枝」看到他就畢恭畢敬,晚上還會陪警衛巡校園,因此封牠為「副校長」。有次學校幼稚園旁發現一條眼鏡蛇,「黃玉枝」奮勇與蛇搏鬥,被學生封為八里第一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