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尤俠
文/汪詠黛
小兒子蹲在玄關處穿鞋,準備出門。
我放下手邊寫了一半的稿件,站起身走向門口,正要張開雙臂,卻碰了一個軟釘子:「別抱了,我不需要。」
啥米?出門前不給媽媽抱抱?這維持了二十幾年的習慣,想用「不需要」三個字輕易打發?
心裡有點小受傷,但臉上的笑容依然保持著:「你不需要啊?沒關係,但媽媽需要,而且是非—常─需—要!」
兒子停了一秒鐘,心軟地回應:「不是我不抱啦,是昨天妳抱的動作太大,我手伸回來的時候,被門刮傷了。」
哈,原來如此,怎不早說,我還以為你不肯讓我抱哩。踮起腳,給兒子一個動作「不太大」的抱抱,才心滿意足送他出家門。
聽我講述這件小事,朋友先是一陣取笑,說我沒有養出「媽寶」,倒成了黏孩子的「寶媽」,以後當婆婆時小心媳婦會吃醋;隨後卻又誇我:「黛媽咪,我喜歡妳這麼『土直』的個性,願意對孩子直接說出妳的需要,不拐彎抹角,親子間一定省了不少『猜心』的麻煩。」
那倒是,我這種直腸子的人,在乎的是真心,不想把生命耗在猜心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當然也不希望孩子浪費時間來猜我的心,那很累的。
朋友自省:「像我這種父母,習慣於滿足孩子的需要,卻沒讓孩子知道我的需要,有時會因此怪罪孩子不懂事、不體諒父母心,結果是我獨自生悶氣。其實,孩子不是冷感或不孝,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大人太ㄍㄧㄥ、不肯開口明說。」
她舉個熟悉的寓言故事為例:一位媽媽每次都將魚肉讓給孩子吃,誆稱自己就是喜歡啃魚頭、吃魚尾巴;孩子信以為真,長大後每次吃魚都只留魚頭、魚尾巴給老媽媽吃 。
「我後來覺得這則故事可以多元面向思考:要怪孩子不貼心嗎?是否媽媽陷孩子於不孝?如果真的彼此疼惜,為何不直說?要用善意的謊言來教孩子孝順以及猜心嗎?」
朋友說,她的爸媽是典型為兒女做牛做馬、犧牲奉獻的父母,堅持主張父母就是應該扮演強者和照顧者的角色,即使老了、病了,也不能示弱,不能跟兒女開口說出他們的需要,以免造成晚輩的負擔。
「我爸都快九十歲了,還逞強爬高換燈泡,他的理由是:和他一起住的兒孫工作都很忙、回家很累,不要麻煩大家。唉,他都沒想過,萬一跌倒,我們才麻煩呢!」
朋友叨念著爸媽,卻也笑稱自己的遺傳基因很強,跟老爸老媽有同樣的「天下父母心」,不習慣跟孩子說出自己的需要。
不改變習慣,就會失去改進的機會,我站起身主動給朋友一個熊抱做示範:「沒那麼難啦,妳就從跟孩子勇敢開口說,我要一個抱抱開始吧!」
(本專欄每月最後一周的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