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村毅
Q
孩子對我說:「我無法思考未來的事情。我什麼都不想思考,也不想做任何事。」
然後就突然開始整天窩在家裡,足不出戶,最近還抱怨說:「無法為孩子打造良好溝通環境的父母最差勁」、「都是學校的錯」、「社團成員是壞人」,把所有的原因歸咎於他人身上。
一跟他聊未來的事,他就發飆,不跟我說話。我知道孩子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要花時間耐心處理,可是我無從知道他的真心,根本不曉得該如何處理才好。
A
當孩子處於孩童心態(自我全能感)時,認為失敗的責任不在於自己,而在別人身上。孩子因為能力不足,無法自己承擔責任,需要身邊的守護者保護;因此,當他遇到挫折,就會怪罪旁人,認為是別人沒有善盡照顧的責任。
當兒童心理成長轉換為成人心理後,就會懂得自我負責。這樣的態度最重要,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為了能在世間獨立生存,一定要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青春期正是培養自我保護能力的時期,遇到挫折時,就是培育成人心理的契機。不過,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退縮,因為他承受不了痛苦,便將責任推給旁人,再回到凡事無能為力的兒童心理狀態。
可是,一旦能夠克服挫折,設法度過難關,就能更有自信,即使在必須面對挫折時闖關失敗,也有自信最後可以度過難關,不放棄任何希望,勇往直前。
那麼,回到原本的問題吧!現在您的孩子將責任都推給別人,這正是他由兒童心理轉換為成人心理的最佳機會。
「無法為孩子打造良好溝通環境」正是解決問題之鑰,您就從現在開始,為孩子打造可以無障礙溝通的環境吧。雖然雙親不認同這句話,但在孩子心裡,他是這麼想的。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請父母親耐心傾聽孩子說話吧!
「都是學校的錯」──發生了什麼情況,讓孩子這麼說?社團成員很壞又是怎麼回事呢?聽孩子說說吧,在傾聽時不要說「你說錯了」,千萬不要否定孩子,首先要全盤接受孩子說的話,試著了解他的內心及想法。
讓孩子說完所有的話後,再跟他聊未來的事。您可以問他:「你真正的計畫是什麼?」如果父母叫他上學,會變成是保護者對他下達指令,並非他心甘情願想做,所以不要這麼說,而是問他:「你自己有何計畫?」讓他說出心裡的想法。即使他回答:「我沒法想,也不想去想。」您絕對不能就這樣接受了。父母可以接受孩子的心情,但為孩子鋪路是父母的責任。
雖然孩子說「不想去想」,您還是要溫柔地、語氣明確地告訴他:「不能什麼都不想。對現在的你而言,未來非常重要。未來不是雙親給你指示,而是你要自己去思考與計畫。我能體會你什麼都不願意想的心情,但還是要想想看。我不會對你發脾氣,我會耐心聆聽你的想法。」請雙親不要急,拿出耐心,花時間套出孩子的真心話。
孩子知道雙親願意傾聽,會覺得很安心,因而產生想要克服難關的勇氣。
(本文摘自心靈工坊出版的《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一書)
何謂繭居族?
1. 與社會疏離,也就是不願意跟學校、職場等家人以外的人來往。
2. 基於上述心態,最後變得整天窩在家裡。就算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
3. 這樣的情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大約持續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