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受薪階級負擔全國四分之三的稅收,比美國更偏財團。當前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青年崩世代欠缺翻身機會,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難道不用負責任嗎?
西歐小國早在二十世紀末就實施能源稅,近年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項綠色租稅工具,就被稱為「碳減稅」,每收到一塊財團的汙染稅,就降低一塊小市民的所得稅,以達到政府租稅中立的原則,因為環保不該成為政府增稅、加重人民負擔的藉口。
用能源稅取代部分所得稅,等於使用地球者付費,叫汙染的財團幫你繳稅,環保生活省愈多賺愈多,可以得到實質鼓勵,不再只是個人的節儉美德。
政府囿於火車頭工業的舊思惟,鼓勵汙染產業的方向,與聯合國推動綠色新政的精神背道而馳。
在經濟谷底,應該扶持綠色產業、擴大綠色投資、奠定綠色基礎工程,趁機重整產業結構,一旦全球經濟景氣回升,能源價格重回走揚軌道,廠商的成本結構和經營效率,才能脫胎換骨,唯有提升競爭力才能抓住趨勢改變的關鍵。
明年大選,選民應該放長眼光,重視稅制結構的公平性,而不是貪吃眼前一朵蓬鬆的棉花糖,用選票換掉財團立委,徹底改造財政委員會,真正為人民減稅。
潘翰聲(台北市/樹黨策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