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的「三彩鸚鵡髻女俑」,充滿盛唐女性魅力。圖/洛陽博物館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一張註記「工地挖出來的雕像」的老照片,竟是唐三彩首度曝光模樣。
百餘年前,波蘭裔法國鐵路公司工程師約瑟夫.斯卡貝爾克(Joseph Skarbek)前往中國河南省參與隴海鐵路修建工程,愛攝影的他在四年之間拍了五百多張照片,其中一張攝於一九○七年、註記「工地挖出來的雕像」的老照片,為「世界奇蹟」般的驚世重大發現做了第一手見證。
這批雕像自此蜚聲國際考古界,因它們並非一般的墓地殉葬物而是唐三彩(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江桂珍表示,一九○五至一九○九年,隴海鐵路汴洛段修建工程穿越中國風水寶地北邙山陵墓群時,在大量破壞的唐墓中發現了唐三彩,這是中國發現唐三彩的肇始。除了河南洛陽之外,陝西西安、江蘇揚州、甘肅等地也陸續發現唐三彩的蹤影。
由於戰亂,唐三彩精品相隔兩岸六十餘年。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表示,政府播遷來台時,從河南博物館挑選了七十七箱文物精品準備分二梯次運來台灣,來台的唐三彩品質在全球數一數二。
慶祝史博館六十周年館慶,該館從大陸洛陽博物館等商借六十件唐三彩精品,將於十一月下旬與史博館典藏的六十件唐三彩共聚台灣。
兩岸精品 一同亮相
「武媚娘傳奇」紅遍兩岸,劇中仕女的髮髻上插滿各種華麗飾品,卻反而掩蓋了唐代婦女髮髻的精巧奧妙。史博館將推出的唐三彩特展,亮點之一即是三彩女俑,她們頭上的髮髻各有千秋,展現唐代仕女的時尚流行風。
唐代婦女的髮髻款式至少有三十多種。洛陽博物館整理出三彩女俑頭上最常見的八種髮髻(來台展出的大約有五種),分析出愛美的唐代婦女在初唐、盛唐、中晚唐各擁不同流行款式。這些髮髻多半以外形神似而名之,如螺髻因形似螺的外殼而得名,這原本是孩童的髮型,後來成年婦女也流行此種髮型。丫髻則常見於年輕女子及丫鬟等。
初唐時,最受歡迎的有驚鵠髻(把頭髮梳得像兩片翅膀,彷彿受驚的鳥兒展翅欲飛)、雙環望仙髻(電視劇中,少女時代的媚娘曾出現過此種髮型)。
唐代婦女 講究化妝
盛唐時,轉而流行倭墜髻、雙卵髻以及華麗無比的鸚鵡髻。中晚唐流行的是墜馬髻、叢髻等。有趣的是,隨著國勢興盛流行的高聳髮髻,裡面以假髮充場面,尤以鸚鵡髻為代表。相傳,武則天曾製鳥歌萬歲樂,因當時宮中養了會叫「萬歲」的九宮鳥。由於宮裡喜歡,因而常有鸚鵡進獻,盛唐婦女也因而流行鸚鵡髻;且無論男俑女俑,都可見到他們頭戴著鸚鵡冠。
唐代婦女光是化妝又可分早晚不同時段,分為「新妝」及「晚妝」。化妝時依循七大順序,分別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這些流行趨勢隨著時代一直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