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玉:白玉鑑賞誌】 清代和闐白玉 微型如意掛件

文/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2015.10.19
1465觀看次
字級
「如意」一詞出自印度梵語「阿那律」(Aniruddha),在佛教的藝術品中,常有手持玉如意的菩薩像,而法師講經時,也會將經文刻錄於如意上,以免遺忘。(長:130mm,寬:28mm,高:32mm,重:20g)圖/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文/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如意」一詞出自印度梵語「阿那律」(Aniruddha),在佛教的藝術品中,常有手持玉如意的菩薩像,而法師講經時,也會將經文刻錄於如意上,以免遺忘。

有關如意的文獻紀錄,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酉陽雜俎》卷十一,說三國孫權「掘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又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莫能識其由。」於是,孫權派人去問博學多識的胡綜,胡綜的回答是:「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平諸山阜,處處輒埋寶物,以當王氣。此蓋是乎?」

爾後,如意的造型和功能漸漸演變為搔背用的工具「爪杖」,以及臣子上朝時用於記事備忘的狹長板子——朝笏。

如意寓意吉祥,造型討喜,在實用功能逐漸被取代後,便成為單純擺設用的珍玩和贈禮用的飾物。本件玉如意造型小巧可愛,雕工典雅細緻,適合佩掛於腰間把玩,是專屬於文人雅士的珍貴玩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