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一詞出自印度梵語「阿那律」(Aniruddha),在佛教的藝術品中,常有手持玉如意的菩薩像,而法師講經時,也會將經文刻錄於如意上,以免遺忘。(長:130mm,寬:28mm,高:32mm,重:20g)圖/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文/楊惇傑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如意」一詞出自印度梵語「阿那律」(Aniruddha),在佛教的藝術品中,常有手持玉如意的菩薩像,而法師講經時,也會將經文刻錄於如意上,以免遺忘。
有關如意的文獻紀錄,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酉陽雜俎》卷十一,說三國孫權「掘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又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莫能識其由。」於是,孫權派人去問博學多識的胡綜,胡綜的回答是:「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平諸山阜,處處輒埋寶物,以當王氣。此蓋是乎?」
爾後,如意的造型和功能漸漸演變為搔背用的工具「爪杖」,以及臣子上朝時用於記事備忘的狹長板子——朝笏。
如意寓意吉祥,造型討喜,在實用功能逐漸被取代後,便成為單純擺設用的珍玩和贈禮用的飾物。本件玉如意造型小巧可愛,雕工典雅細緻,適合佩掛於腰間把玩,是專屬於文人雅士的珍貴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