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看待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長期存在「看衰」與「捧殺」兩種論調,大陸明顯感受到「歧視性」待遇。
讓北京感覺遭到歧視的是聯合國會費的分配比例。聯合國將在新年度(二○一六至二○一八)提高北京會費金額,依照新分攤比例,從目前百分之五點一四八上升到百分之七點九二,排名由第六上升至第三,僅次美日。
依新年度分攤額度,相較今年會費一點五三億美元,增加不過零點八億美元,區區之數,北京絕對負擔得起。
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日前出訪聯合國時,還大手筆宣布,將設立總額為十億美元的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顯然財力雄厚。
過去十年都安之若素,今年卻嚴詞要求聯合國避免對任何一方歧視性做法。
北京堅持「發展中國家」身分不能動搖,主要擔心未來國際貿易、氣候及減排等重要談判中,將屈居下風,一旦今年在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鬆手,恐遭「捧殺」,隨之產生連鎖反應,勢將衝擊國家利益。
本月上旬,美方與十一個亞太國家,達成「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稱:全球經濟規則將由我們,而不是中國大陸等來制定。由美國主導、排除大陸的TPP,被視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經濟支柱,成為在戰略、經濟遏制大陸的新手段。
TPP加入門檻高,「看衰」北京無力符合條件。北京對貨幣自由兌換、國企私有化等規定,頗有微詞,一開始踟躕不前,然而當TPP成形,北京第一時間表達開放態度。
畢竟除了TPP達成協議,「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也正緊鑼密鼓進行中,TTIP比TPP更容易談成,屆時將形成新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基礎,影響全球化規則制定,中國大陸參與全球化成本大幅提升。
TPP設下高門檻,發展中國家的身分無助加入該組織,雖說北京一時難以跨越,然而這是北京遲早需要面對的嚴肅課題,唯有加快深化改革進程,否則恐將成了國際經貿孤兒。
韓劍華(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