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佛教的印象,不是太神聖化而與世隔絕,就是誤以為是禁欲的而強調極端折磨自己的身體,這些都不符合人間佛教的看法。
人間佛教並不否認人有欲念,在佛典除了對不當欲念有所討論外,也認為有「善法欲」,就像《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說的(大正四六,四六六下):「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即知「欲」並沒有善或惡的本質,而是指一種趨動力。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重重的誘惑與考驗,一昧逃避固然解決不了問題,但放任自己也只會帶來更多災難。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日常生活中的美食、華服、毫宅與用車,不知節制的需索就成了享受或放鬆的負擔。
由自我觀照開始
今人最常見的肥胖問題,多圍繞在運動量不夠、攝取的卡路里太多等問題,減肥藥、減肥餐、健康減肥法充斥於我們的視聽環境,僅有少數研究顧及到我們飲食型態的分析與討論,可以算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美食所帶來的誘惑,到底是飲食習慣在作崇?還是視覺、味覺、嗅覺所組合成的客觀感受?不管如何,消費者應思考前者的商業企圖,「病從口入」並非只是指吃了餿掉的東西,或是不潔的食物。對佛門修行者而言,凡「調食者,增病、增眠、增煩惱等食,則不應食也;安身愈疾之物,是所應食。」(出自《摩訶止觀》大正四六,四七上)依此類推,凡能令人迷亂或成癮的飲食也皆不該縱容自己去食用,在佛門視每日飲食就有如服促進或維持健康的藥物;而非視個人口味上的好惡而定,所謂「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出自《佛遺教經》大正十二,一一一一上)即知維持身心健康的責任不是醫生;而是吃的人要自行負起責任來。若一昧貪著口腹之欲,自然要賠上健康的代價,健康不是有錢就能完全買到的。
從思惟言行實踐
古人有所謂「七步成詩」的典故,讚揚一個人才思敏捷,卻也說明人必須處於心思靈明之際,心識才能發揮記憶、推理、判斷等最佳狀態,絕非意氣用事可成,也非呆坐在電腦面前就可創造。因此,佛典用如人飲酒、散漫,來說明人在迷茫時種種的不當,即《中阿含經》所說的(大正一,六三九下):「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諸鬥爭;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痴。」
因此,常言道:「酒後吐真言」只不過是表露平日不敢或不應表達的覺受,更引發無妄之災或沒有必要的紛爭。在佛教的根本五戒裏,不妄語並非建立在字面上的吻合;而是強調「有是言而無義,是大妄語。」(出自《大智度論》大正廿五,七五上)一切的舉止行為依此類推之。
總而言之,佛教養生非一般養生著重於塑身、健身而已,反而更注意人的心境,正確地分析抉擇其因緣果報,以有效地實踐於生活中的思惟與言行。因此佛教養生不講究高貴的補品,也不在奢華的享受;而喜樂於對自他兩利的種種善行。(影子/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