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古德說:「爽口食多偏作病。」即闡明一般人易貪美食而不知節制,因而導致「病從口入」的問題。因此,當吾人久病不癒或常患某一種病苦時,都應考慮自己的飲食起居是否合宜。佛教談養生之道,不只是重視日常生活必需之衣食當具足,更重視「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觀念之建立,若能再加上適度的運動量,則造就健康的身心不會只是夢想,就像有些人特別提到「吃飯七分飽」,便是預防過量攝取食物而導致易瞌睡、發胖等問題。因此,中國祖師大德特別提醒修行人面對「增病、增眠、增煩惱等食,則不應食也;安身愈疾之物,是所應食。」即是善待自己身心健康的飲食養生法。
古德又說:「快心事過恐生殃」說明凡夫遇境總是輕躁下抉擇,或是惱羞成怒,容不得別人的批評與指教,便以自己的小聰明惡毒地予以反擊;而有智慧的人之所以能廣納別人的棒喝,實因智者已體悟到「唯畏輕躁心,將人入惡道,以彼樂小恬,不觀深險故。」因此,不會終日活在別人的看法下而躁擾不安,也不會任性妄為而不自覺。遇到困境時,不會坐困愁城而自怨自艾,也不會自暴自棄;反而能鼓起勇氣,沉靜面對人生種種的課題。
佛典說:「懈怠之人,初雖小樂後則大苦。」有智慧者深知逃避所帶來短暫的喘息、安於別人暫時提供的保護網,都會讓我們失去愈挫愈勇的潛能;而想要長養生命智慧的花朵,卻要給自己機會,學習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