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門交通便利,居家有電梯上下樓代步;卻有許多實驗證明「步行有益健康」。在佛典中,《七處三觀經》也有提到(大正二,八七九上):
「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為久。」
可以看到步行有健身、除昏沉、助消化與易寧靜下來。因此,《賢愚經》就說(大正四,四三七中):
「有一比丘,坐禪行道,食後經行,因爾誦經,音聲清雅、妙好無比。」
若未經步行以消食飲,則可能造成一邊誦經一邊打瞌睡,就達不到誦經的實質意義。
《法華義疏》說:
「不動而遊行,故曰經行也。」
故在步行的時候,不該是沉重、散漫、輕浮或急躁,而應學習:
「是人離相意不染,於一切相悉簡擇;心常寂靜而經行,以持如是三昧故。」(出自《月燈三昧經》大正十五,五八九中)
就算是處於步行的動態狀況,也該學習把浮躁、算計的心降服下來,才能達到真正健康身心的目的。有時為了期許自己能用功讀書,便不自覺地勉強自己坐在書本、電腦前太久,久了便讓自己的氣血循環不順鴨,造成昏散而不用心的問題。因此,《禪關策進》談到修行人禪坐時,若發現:
「有昏散,不用起念排遣,快便舉起話頭,抖擻身心,猛著精采。更不然下地經行,覺昏散去,再上蒲團。」
步行實是有益腦部進行思惟等活動與健康,絕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偏見。
《四分律》也說(大正廿二,一○○五下):
「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真的是好處多多,怎可不實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