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玉老太太,是全世界最後一位巴宰語的母語使用者。
《巴宰族Ayan之歌》是巴宰族群的傳統曲調。圖/取自網路
【本報南投訊】《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曾列出世界上「僅剩一位」母語使用者的十八種語言,台灣的「巴宰語」上榜了。南投埔里巴宰族唯一還會講母語的潘金玉老太太,是全世界最後一位巴宰語的母語使用者。而當九十六歲的潘老太太於民國九十九年過世,世界上就再也沒有流利的巴宰語母語使用者了。
巴宰語是台灣中部原住民族—巴宰族的族語。巴宰族最初的分布是以現在台中的豐原為中心,住在豐原、神岡、后里靠山區一帶,因為住在平地的關係,巴宰族人很早就開始接觸外來文化,逐漸被漢化,語言也漸漸沒落。
據《MATA TAIWAN》報導,目前苗栗鯉魚潭部落已有巴宰族人正在學習「巴宰語」,他們學族語、唱族語聖歌,讓「巴宰語」有機會再度復興,努力保存寶貴的語言文化。
事實上,巴宰語的復興不只有宗教上的力量,潘金玉老太太在世時,致力於巴宰語的語言復興,編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原住民語》,另外主編《巴宰語學習手冊第(1—9)階》,如今潘老太太已經過世,巴宰族人仍繼續努力保存這瀕危的語言,避免它在世界上消失。
語言歌謠 保留部落歷史
語言學家哈里森(K. David Harrison)說:「當我們喪失一種語言時,我們喪失的是數個世代以來的思考方式,關於時間、季節、海洋生物、馴鹿、可食用花朵、數學、地理景觀、神話、音樂、未知事物,以及日常生活等等。」過去平埔族曾被籠統地視為同一個族群,在缺乏書寫歷史的情況之下,埔里巴宰族群透過語言及歌謠代替文字保留了部落歷史,在部落文化傳承及復振中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巴宰語面臨失傳的危機,也意味著傳統文化逐漸式微與珍貴歷史的失落。
巴宰Ayan之歌 獲金曲獎
風潮音樂發行的《巴宰族Ayan之歌》是吳榮順在眉溪四庄所採集。慶典時演唱的「Ayan」(或稱「阿煙」或「阿湮」)為巴宰族群的傳統曲調,歌詞內容多半與族人的歷史及文化有關,並獲得當年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唱片獎」之肯定。潘金玉老太太在世時,曾以巴宰語演唱傳統歌謠A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