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一趟北京行,在台灣內部引起很大爭議,由目前態勢來看,連戰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民意;但若說其錯估形勢,恐怕言之過早。
二○○五年,連戰第一次訪問大陸,當時是陳水扁總統第二任期內,兩岸政治關係冰封、台海互動緊繃,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出訪大陸,與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舉行歷史性連胡會,達成包括促進復談、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等共識。
二○○八年國民黨贏回政權,兩岸即在連胡會共識基礎上,循序推動,和平發展成為兩岸互動主軸,同時也將連戰推上歷史頂峰。
或許是沉湎十年前連胡會的歷史成就,讓連戰高估個人在兩岸的影響力,加上憂心明年大選後,很可能出現新局衝擊兩岸,值此關鍵時刻,連戰不憂讒畏譏,毅然登陸,沒想到招致台灣內部幾乎不分藍綠、朝野一面倒地強烈指摘;顯然行前沙盤推演,低估民意反彈。
北京同樣也是高估了自己,以致廣邀外國政要出席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活動時,遭到歐美多國冷淡以對。
北京高調紀念抗戰勝利,訴求中華民族大團結,邀請台灣人士,唯因昧於史實真相,讓人卻步,眼見台灣批評聲浪一波強似一波,國台辦緊急出面滅火,聲稱知道兩岸同胞對抗戰歷史的評價,存有分歧,但不應因此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和氛圍云云,這也印證了北京錯估形勢,無法準確掌握台灣民意動向。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連戰內心深處是想承擔撥雲霧見青天的歷史角色,十年前連胡會如是;當前兩岸關係又處在關鍵時刻,對於維護兩岸和平,連戰是有特別使命感。
從中華民族、中華民國、或是台灣主體性的角度,來評價連戰北京行,結論自是大相逕庭。
試想明年此時,兩岸將是何光景?一星期八百多兩岸直航航班能否維持?陸生、陸客依然絡繹於途?兩岸官方聯繫管道暢通如常?兩會協商持續進行?
一旦實際情況負面消極,屆時再來評估連戰的北京之行,或將又是另一番評價。
韓劍華(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