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當記者的學生,在網上PO文或拍影片慶祝自己的節日「記者節」,他們還真有感,並沒有躲開眾人的「質疑」的眼神,反倒是想要告訴社會大眾,我們做記者並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啊!
學習客觀與公正看待世事,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完全學會。在新聞的處理上,我們會新舊並陳、正反並列,尤其是有爭議的議題,常在版面上如是排比,看起來像是很客觀很公正。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今朝野對立是精算多於尊重,利害多於大義,只管選票,不問是非。就像悠遊波卡一樣,經過大數據分析後,堅持要藉著日本AV女優大賺其錢,充實市庫,大玩冒險行銷,不管對象,不計後果,如此一次性消費大眾,換來的不過是一時的痛快。
可是往後呢?柯P市長還可以再用這種模式來「玩弄」每一個政策,每位市民嗎?試問多少記者是跟這樣的遊戲在幫忙「宣傳」?有多少記者,敢於深入披露,此中背後的設計與不當的效應,可能在未來爆發的惡果?
無怪乎,愈來愈多人會看輕記者,因為在行動時代,便利的3C早就可以讓更多人成為自媒體,門檻降低,議題與內容又是隨處可得,只要討好自己的族群,在網路上的強烈連結下,馬上響應的粉絲就會湧至。
結果是倒過來記者往網路上找新聞線索,PTT上任何一個話題,不論小大都有可能成為新聞,可是有沒有價值?管他的,先發再說!如此操作,記者怎麼可能長進?怎麼可能進行深度採訪與報導呢?
我還是想起報業前輩張季鸞,他在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大公報》續刊時,發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四不」(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成為中國報業重要的指針。
檢視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媒體環境與氛圍,驚覺「四不」不彰,久矣!那麼慶祝記者節的記者們,我們該怎麼來改變這種情況呢?
孔令信(台北市/銘傳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