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自四年多前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一直以來,都有民眾懷疑政府是「玩假的」。前陣子發生的事,更讓人對改革開放的誠意產生疑慮。那就是執政黨「聯邦鞏固發展黨(鞏發黨)」內部「政變」。
當時,總統登盛突然宣佈接受十幾位閣員辭職,接著武裝安全部隊控制「鞏發黨」位於首都奈比多的黨部。之後,登盛的兩名親信立即進駐並召集資深黨員深夜開會,重組了中央執行委員會。
緊接著,黨副主席泰烏宣布黨魁瑞曼的職務已遭解除,由他接任。當晚,瑞曼被軟禁在家,但還保有國會下院「人民院」議長一職。
登盛和瑞曼一直都有「既生瑜,何生亮」情結。兩人同為前最高領導人丹瑞大將的愛將。轉為文人政府之時,瑞曼本來對爭取大位滿懷希望,但丹瑞最後卻揀選登盛成為總統。
形象較為開明的瑞曼,一直不隱瞞他爭取總統大位的雄心,也多次對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示好。一般均認為,如無意外,反對黨「全民盟」有望贏得年底的大選,但翁山蘇姬囿於憲法的規定,無法出任總統,她還曾經釋出不排除與「鞏發黨」組聯合政府的訊息。
很多民眾都認為她可能會與瑞曼合作,亦即「全民盟」勝選後會與「鞏發黨」組成聯合政府,然後由瑞曼出任總統。
也許,這就是登盛對瑞曼下重手的原因。
但是,真正讓人不寒而慄的是登盛採取的手段。
根據了解,登盛確實曾兩度企圖用比較「民主」的方式,希望在國會及黨內採取行動將瑞曼逼下台,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瑞曼雖然也是軍頭出身,但換穿西裝之後確實變開明得多,也頗孚人望。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盛採取了當年軍政府最擅長的手段,祭出槍桿子。結果,成功了。
這件事發生之後,其實各方都有點噤若寒蟬,不太敢相信也不太敢出聲,但恐怕已經沒有人會再懷疑,軍方仍然是緬甸政治背後的「影武者」。
緬甸的這次「政變」,顯示出隱身幕後的軍方,完全沒有讓出權力的打算。在這種氛圍之下,緬甸年底的大選變數還很多,難免引人憂慮。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