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糖吃進肚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是大腦運作的能量來源之一,因此吃糖會讓精神變好、心情愉悅,甚至有人會隨身攜帶糖果當作「紓壓聖品」。不過專家指出,糖帶來的好心情只是「假象」,當被胰島素代謝掉後,精神反而更差,建議改喝牛奶等高鈣飲食,代替甜膩又不具營養價值的糖,避免肥胖上身。
一名二十八歲男性上班族身高一百七十六公分,每天必來一杯七百毫升的含糖飲料「紓壓」,但他運動量不足,讓體重直線飆破一百三十公斤。
萬芳醫院兼任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一杯含糖飲料約二十顆方糖,紓壓不成反肥胖。
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表示,鈣質有安定神經的作用,而牛奶含豐富鈣質,睡前喝一杯溫牛奶能夠睡得更好,在工作場合中也可購買牛奶冰在冰箱,情緒緊張時來一杯也同樣有效,可代替甜飲或甜食。
林孟瑜也推薦香蕉及堅果。她指出,香蕉所含的色胺酸及維生素B6,可促進大腦神經傳達物質「血清素」的合成,有助注意力集中、提升情緒及平衡自律神經,且香蕉富有鉀離子,可同時調控血壓,對心情也有間接幫助。
另外,堅果中的微量元素「硒」屬於強效抗氧化劑,可對抗自由基,保護大腦系統神經系統,減少自由基的破壞,也能間接達到提升情緒的作用。不過林孟瑜強調,堅果應買原味,倘若買調味過的蒜味、鹽炒或蜜糖堅果,反而又會把糖吃下肚。
振興醫院營養師蕭如榆坦言,多數民眾喜歡享受製作精美的甜食,很難要求改變口味,只能呼籲吃少一點。
她建議想紓壓的民眾,不如將紓壓習慣從飲食改為多做運動、深呼吸等活動,用更健康的方式讓自己及身體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