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做豆腐? 古早農家大智慧

 |2015.08.22
1536觀看次
字級
學員們製作古早味蛋殼豆腐。圖/林麒瑋
製作豆腐第一步,把雞蛋殼捏碎放進醋裡浸泡四天。圖/林麒瑋
蛋殼豆腐,外觀和口感都與市售豆腐不同。圖/林麒瑋

【本報新竹訊】蛋殼做的豆腐,你吃過嗎?新竹縣竹東地區農會家政班的二十多位媽媽,製作蛋殼豆腐,從無到有,前後花上近五天。這是早期一般農家製作豆腐的方式,如今在農會家政班的帶領下,完成兩百份的蛋殼豆腐,還分送到社區獨居老人家中,不少人一吃就說「彷彿回到早期生活」。

黃白色的豆腐,近看有許多小孔,咬下去口感紮實,黃豆香味撲鼻而來,這是古早的蛋殼豆腐。早期社會因石膏和鹽滷取得不易,農家便從生活周遭容易取得的雞蛋,利用蛋殼中含有的高度碳酸鈣,來製作豆腐。

首先挑選乾淨的蛋殼,清洗後晾乾,再加入醋浸泡四天,溶出碳酸鈣後,加上豆漿和少許蓮藕粉,倒入模型中靜置,當一切都備妥後,要準備豆漿布,用一公斤重物壓約二十五至三十分鐘,將豆腐裡面多餘的水分擠出,完成後就是可直接食用的蛋殼豆腐,也可放入冰箱冰鎮後食用,冷藏可保存四至五天。

竹東地區農會家政指導員王慧雪說,蛋殼豆腐之所以逐漸消失,因為製作時間長,比一般豆腐需花上一倍的時間,但做出來的豆腐,豆香味較濃,口感也較紮實。

家政班成員將製作出的兩百份蛋殼豆腐,分送到社區獨居老人的家中,許多長輩一吃到蛋殼豆腐,紛紛露出感動笑容。

王伯伯說,很小的時候吃過蛋殼做的豆腐,如今再次品嘗,好像回到從前,真的很高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