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看起來不嚴重,但若不積極治療,將影響其他器官,造成肺纖維化。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六十歲張女士,去年五月開始便感到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一直以為是得了老花眼,後來又出現嚴重咳嗽的症狀,晚上甚至咳到無法睡覺,半年來,每天大量喝水至少三千西西、服用感冒藥都無法改善,就醫檢查,發現是自體免疫失調引起的「乾燥症」。
張女士去年十一月到台北慈濟醫院風溼免疫科就診,陳政宏醫師安排她測試淚腺和唾液腺,發現張女士罹患了乾燥症,開立唾液刺激藥物和免疫調節劑,並建議分次少量喝水,適度使用人工唾液和人工淚液,終於逐漸改善症狀。
風溼免疫科主任陳政宏表示,乾燥症又稱為「修格蘭氏症」,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易自我察覺,台灣大約有九萬多名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
此病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的中年婦女,男女比例為一比九,具遺傳性,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也容易合併乾燥症。
陳政宏說,由於免疫系統失調,患者的淚腺、唾液腺功能受損,容易有眼睛乾澀、異物感、結膜發紅類似角膜炎的情況;口腔部分除了乾燥之外,喉嚨也會有異物感、吞嚥困難。
患者因為頻繁喝水、上廁所,長期睡眠不足,服用安眠藥或抗過敏藥都會有口乾舌燥的副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乾燥症看起來不嚴重,但若不積極治療,將逐漸影響其他器官,造成肺纖維化、血管炎、腎小管酸血症及神經病變等,少部份患者會合併甲狀腺瘤、淋巴瘤或其他器官的腫瘤,必需要多加小心。
陳政宏提醒民眾,乾燥症不易自我察覺,許多患者剛開始是因眼睛乾澀求診眼科;缺乏口水造成蛀牙、牙周病求診牙科;或是有周邊關節疼痛,最後才輾轉確診為乾燥症。
陳政宏表示,如果眼澀口乾的症狀超過三個月,應該盡早就醫查;而乾燥症患者一定要長期追蹤、定時服藥,才能穩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