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芳認為歌仔戲的教化功能強烈,於是創新歌仔戲,希望藉由傳統戲劇傳播福音,並且創作關懷女性的主題,盼望能激起社會的力量,幫助更多弱勢群體。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羅佑純新北報導】台灣歌仔戲班製作人劉南芳,出生在外省家庭,高中時受洗成為基督徒,在東吳大學中文所念書時專研歌仔戲;畢業後,很自然的踏入歌仔戲領域,進而將福音故事融入劇情,期透過戲劇傳遞光明、正向的思想。
擺脫宿命 強調教化
進了戲班子的工作環境,與劉南芳的生活完全不同。同事說的台語,她聽不太懂,同事可以為了請主(出錢請他們演戲的老闆)的要求,特別演打老婆的情節,讓她很難接受,「上帝把我丟到一個很陌生的環境,讓我的世界變得不一樣,讓我找到生命的價值,也讓我看見我的使命。」回首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劉南芳感謝主,讓她走過這一遭,可以透過她的工作,讓更多人認識主。
劉南芳剛進入戲班時,最受不了歌仔戲劇情充滿「宿命觀」,如「即使被老公打也不能反抗,因為這是你的命運」、「你會生出殘缺的孩子,是你缺德或上輩子做壞事的報應」,以及愚孝、不明因果等。每次看到這些沒有公義、沒有是非的劇情,總讓她忿忿不平。
她以《慈母淚》為例,「一個年輕人被壞心王爺救了一命,王爺要他去殺了皇帝,他為回報恩情而去刺殺,但皇帝沒死,王爺又叫他誣陷清官,當動手前,媽媽苦勸他不可再鑄下大錯,他不聽勸,媽媽只好以死要脅,他才決定說出真相。」
說完這個故事,劉南芳嘆了一口氣:「這個故事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年輕人不懂什麼是『是非』、『報恩』,報恩有很多種方法,他卻選擇最盲目的方式。而且他被媽媽勸退不動手是愚孝,媽媽不能以死相逼,應該要以理說服兒子,這樣兒子才能明白是非。」
於是劉南芳修改結局,她讓媽媽跟兒子說:「雖然王爺救了你一命,應該報恩,但除了賣命外,還有其他方式,難道就因為他救了你一次,就要讓他擺布你一輩子嗎?」
演員讀完劇本後反問她:「這個劇本演了幾百次,不論是演員、觀眾、請主,都沒人認為不合理,你為什麼要改?」她很認真的解釋並強調:「歌仔戲有很深的教化功能,尤其是在偏鄉,那是他們除了學校以外,能得到知識、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更應該傳達正確的價值觀。」
彰顯光明 鬼月傳福
對劉南芳而言,歌仔戲是很健康的表演,她希望透過戲劇傳遞健康、正確的思想,讓觀眾看了戲,可以激起積極向上的力量,所以開始製作《約瑟的新衫》、《路得記》、《百里名醫》、《以斯帖記》等福音歌仔戲。
她說,這些故事有一部分是取自《聖經》、有一部分是來自小人物,宣傳彼此相愛、和平、饒恕,這些都是基督教宣揚的核心價值,「福音故事很精采,也是我認為應該要傳揚的健康價值觀。」所以二○○三年起,每年農曆七月,劉南芳在全台教會巡演福音歌仔戲,希望能在鬼月時,傳遞光明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