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天水

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2015.08.11
1312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路寒袖 作家

執筆人:路寒袖

作家

十七、八世紀,黑水溝白浪滔滔,台灣是冒險家的海上夢土,但攤開漢人移民史,榛莽遍布、血汗斑斑,大抵上仍是與天爭地、與大自然搏鬥的全紀錄。這樣的背景,反映在農業開發面向,是與天搶水的過程,而搶水的第一課,則是突破天然障礙,發揮創意,就地取材,興建水利設施,締造墾荒的奇蹟。

眾所周知,台灣中央山脈屋脊聳峙,島國地形如湯匙的背面,儘管颱風、雨水多,但皆留不住四時水源,溪河滾滾,東西衝流入海。有水斯有財,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就考驗先民的智慧,因此,開墾史上的水利英雄輩出、故事傳奇特多。在中部地區,十八世紀清朝時期,最著名的是彰化八堡圳工程,大墾首施世榜(墾號施長齡)築圳遭遇瓶頸,獲神祕隱者「林先生」指示以笱截流,成功牽引濁水溪之水,灌溉了彰化平原萬畝良田,彰化二水鼻仔頭「林先生廟」,至今香火縷縷不絕。台中平原開發的濫觴,首推張達京,他以「張振萬」為墾號,鳩集六館業戶的資金,開鑿葫蘆墩圳,與平埔族「割地換水」,開發了大豐原地區千畝良田,從原住民地主手上換取大批的土地,並獲巴宰海族頭目阿穆賜給了六個妻妾,寫下「番仔駙馬」的傳奇,「田園某囝」雙贏兼收。

前不久,魏德聖導演的電影《KANO》爆紅,內容揭露了日治時代「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故事,「八田熱」發燒,成為家喻戶曉的水利英雄。其實,在台中地區,也有一位八田的東京帝國大學學弟名叫磯田謙雄,他參與了八田的烏山頭水庫興建之後,再受總督府委派,設計了台中白冷圳,引大甲溪水灌溉新社地區近千甲看天田,樹立了高地水利系統典範,其功績顯赫,堪與八田並論。

就水利設施興建的難易度來說,嘉南平原為平地,從制高點的烏山頭引水,由上而下,嘉南大圳自然水到渠成,但台中新社地區,屬山線丘陵河階地形,地勢忽彎忽直、時高時低,丘陵溪壑,落差大,水利興建挑戰性極高。

從海拔五四二公尺的大甲溪上游白冷高地(和平區天輪里)引水,必須克服無數的山麓、溪谷等天險障礙,土木技師磯田謙雄,想到了物理學上虹吸管(siphon)現象,運用丘陵地形高低落差,不用任何幫浦等機器動力設備,僅靠著物理學上的大氣壓力,向天公借力,就將高地的水源輕而易舉地翻山越嶺,「吸引」到新社地區,汩汩之水彷彿由天而來,讓千甲旱地成耕田,達成種苗園圃計畫,也造福偏鄉無數犁民。磯田以三年半的時間,耗資一○四萬日圓,完成了傲視全世界的不可能任務。這樣的工程、智慧,堪稱台灣水利工程史上的典範,是一個了不起的驚歎號。

白冷圳水利工程,導水路全長十六點五公里,原名「台中州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計畫,自和平區白冷(大甲溪左岸)設進水口至新社大南,引水之路困難重重,遇山鑿隧、逢川造橋,除了明渠之外,主要的構造物有隧道二十二座,渡槽十四座,沉沙池、分水池、溢水門,以及名震八方、越過阿寸溪、抽籐坑溪、矮山坑溪的三座倒虹吸管等,此一鬼斧神工的工程,終於在一九三二年五月竣工,十月十四日舉行通水儀式。之後,其主幹陸續支出分圳,向外再擴增,提供了新社、東勢、石岡、和平、大坑等農業區的灌溉水源,並成為沿線居民的飲用水,可說是大新社地區居民的生命線。

此一遠東規模最大、最長的抽籐坑倒虹吸管水利工程,於二○○二年被登錄為台中市的歷史建築,成為台灣人的共同文化資產。台諺云:「呷溪水拜水頭、呷水果拜樹頭」。由於白冷圳之水彷彿天賜,得來不易,新社居民飲水思源,因此,每年十月分舉辦白冷圳文化節,進行謝恩活動。

白冷圳興建迄今已逾八十載,雖然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曾經受創,但水利單位斥巨資重建,目前新舊管線並陳,白冷圳的水,依舊扮演「母親之河」的角色,滋潤著丘陵土地,如搖籃曲般,淙淙琤琤,吟唱入新社居民的心坎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