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清末以降佛教救亡圖存的思想,皆與知識分子維新救國行動相始終。清末國家危機,一是迫於強敵外患、二是受挫於政治腐敗、三受各種學說思潮衝擊。佛教亦不例外。因此,一九一三年,太虛大師提出教理、教制、教產革命,故說:「佛教教理,是應該有適合現階段的思潮新型態,不能執死方以醫變症。」國父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以救國,太虛大師仿之以三佛主義以救教,即佛僧、佛化、佛國主義。這是新佛教要面對新人間的對治及適應。
民國西潮東漸,民主與科學等思潮席捲中國,佛教與時俱進,必須解決因襲成性的經懺化、迷信化、山林化的佛教,太虛提出人生(間)佛教以對治,而人生(間)佛教的最後歸趨即「人成即佛成」。此外,太虛大師進而以新視野展開他的全球佛學新運動,其要項有四大項:人生的佛學、科學的佛學、實證的佛學、世界的佛學。
太虛大師倡新佛教以適應新人間,成為民國緇素念茲在茲的標竿。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呼應了太虛大師的理念,在甫出版的《貧僧有話要說》中,星雲大師表示:「我革新佛教運動是一生志業,當為一個出家人的完成,就是一切都是『為了佛教』。」
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下的定義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其具體實踐放在身、口、意三業的展現則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與太虛的「人成即佛成」遙相呼應。淑世利他才能打造人間淨土,要人人存有此一觀念,光靠信仰崇拜是不夠的,星雲大師推動新佛教的落實,其重點是教育為先,所以要辦佛學院、大學,而辦醫院則是慈悲利他之舉,更要發心為社會人間服務。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新佛教面對新人間,從來都是適應與對治的具體展現,這是與時俱進,更是契理與契機。人間時時在變化,人心亦波搖不止,立於佛法的真義,以人為本、以眾生為念,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我們看到這樣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