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衫」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的末期,約西元前二四五年的文學作品,楚國宋玉之〈風賦〉云︰「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更被白谷之單衫,垂珠步搖,來排臣戶曰:上客無乃饑乎?」
說的是屋主的女兒欣賞宋玉,想給他好印象,便在頭上插著閃閃發光的珠花,穿著翠雲色的外套,再罩一件雪白的的紗衫,走起路來珠玉搖曳,她推開房門說:尊貴的客人,難道您不覺得饑餓嗎?
此文距今二千二百六十年以上。
東漢許慎於西元一○○年成書的《說文解字》載︰「衫,衣也,从衣彡聲。」雖未明確說衫為上衣;但東漢劉熙(約西元一六○年)所撰寫的《釋名.釋衣》:「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則可知「衫」意指窄袖上衣,應為當時之軍服及工作服。
然而西域來人卻可作使節衣衫,北宋於西元九八四年編修完成之《太平御覽.卷七百九十四》,記載著北魏神龜元年(西元五一八年)波斯國遣使前來洛陽朝獻所著服裝︰「戴白皮帽、貫頭衫,兩廂近下開之,亦有巾帔,緣以織成。」「貫頭衫」,即從頭上套下來的上衣。
而佛經使用到「衫」字則要到西元四○四年,後秦弗若多羅譯《十誦律》:「一切衫、一切袴。」衫、褲分開,衫即指上衣。
西元五四七年元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其俗婦人袴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記載約西元四○○年姚秦時的新疆和闐婦女的服飾:上著衣、下著褲、中束腰帶。
至唐朝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後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都有提到「衫」;至宋朝道原編纂《景德傳燈錄》:「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云︰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其中「布衫」指一般布做的上衣。
而當前普通話裡除了「襯衫」還用作上衣之外,早已不說「衫」字了。閩南語卻相反,仍慣用「衫」字。
以下就列舉與普通話大不同的相關詞,以國際音標來拼音︰一般人穿在最外層的上衣就叫「外衫」(gōa saŋ);睡衣就得說為「睏衫」(khùn saŋ);洗衣服要說是「洗衫」(sé saŋ);燙衣服說作「熨衫」(ut saŋ);晾衣服講成「晾衫」(nê s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