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功搶下二○二二年冬運東道主,成為唯一舉辦夏季及冬季兩種奧運的城市;頂著「雙奧運」城市頭銜,北京創造國際體壇歷史。
北京宣稱要辦一場綠色冬運、節儉冬運。二○二二年冬運編列預算為約一百億人民幣,相較二○○八年北京奧運投入二千九百億人民幣,這次冬運確實秉持了「節儉辦賽」原則。
由於沿用北京奧運場館,未來七年不需為冬運新建太多體育場館,加上北京至張家口的一線大型基礎建設,又與既定的京津冀一體化高度契合,也能大幅撙節開支。
藉著承辦冬運機會,帶來新氣象。首先是倍受詬病的空氣汙染可望改善,實現「冬運藍」。
北京市長王安順宣布斥資一千三百億美元,執行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畫,預計到二○二二年,北京的PM2.5比十年前下降百分之四十五;北京的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宜居。
河北省稍早也配合推出治汙三年行動方案,預計二○一七年PM2.5下降百分之二十五。
為了建設「低碳奧運專區」,治汙範圍還擴大至毗鄰七省區市,七年後冬運舉辦之時,北京張家口兩地仰望藍天,將不是奢望。
北京至張家口城際高鐵開通,兩地車行時間大幅縮短為五十分鐘,形成京張兩地「一小時經濟圈」。
除了高鐵,河北正加快建設高速公路,聯結北京-張家口冬運比賽場館;到二○二○年,河北省將形成長達九千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北京、天津、石家莊一個中心城市之間將有三條高速公路相連。
在籌備冬運會過程中,不但藉以提升大陸冰雪運動產業,同時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促進城市永續發展。
此外,還能為當地體育、文化、旅遊休閒等產業創造六十萬個就業機會,對地方經濟將是最直接的好處。
二○二二年冬運開幕之際,亦是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兩任十年任期屆滿之時,屆時他將以東道主身分現身國際體壇盛會,算是為習時代落幕畫上句點。
韓劍華(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