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雅 圖/取自網路
前陣子網路上有人上傳一段影片,表示在東北角游泳、潛水時被一種全身泛著藍光的罕見章魚吸住,影片經海洋生物專家仔細鑑定後,確定是海中的劇毒頭足生物藍環章魚,讓人對「用手捧著章魚上岸,拍了幾張照片後放生」的男子忍不住大呼:沒被咬一口,實在是太幸運!
冷血殺手 取命於瞬間
海洋生物專家提醒:不只在台灣東北角海域,包括南台灣墾丁一帶海域,甚至太平洋西岸,從日本到澳洲的水域,都要小心避免碰到這種號稱「海中第二毒」的劇毒藍環章魚,原因是,萬一被這種章魚咬一口,馬上會致命,因為牠體內有一種神經河豚毒素,被咬之後頓時無法呼吸,心臟麻痺而亡,而外貌卻完全看不出來,因此潛水專家提醒,海中遇到顏色鮮豔耀眼的東西,千萬不要碰,以免惹禍上身。
藍環章魚外型是圓圓的身軀、布滿著青藍色斑點,看起來相當可愛。一般說來,在分布海域海底二至三公尺潮間帶,就會開始出現這種藍環章魚。當牠在海中緩慢前進時,宛如穿著散發閃閃螢光的豹紋衣飾,所以又稱為豹斑章魚,生物分類獨立為藍圈章魚屬,共包括四種藍圈形狀略為不同的章魚。
個頭雖小 毒性卻驚人
藍環章魚體型不大,只比高爾夫球大一點點,直徑七公分左右。但牠的毒性約是眼鏡蛇的五十倍,或是氰化鉀的八五○倍以上,被牠咬一口,就足以當場斃命,據研究,一隻小小的藍環章魚,能毒死二十六個成人。
以往,台灣北部非常罕見環藍環章魚足跡,直到二○○九年才第一次發現,隔年,日本熊本漁民也捕捉到一隻,此外關東地區陸續有人目擊該章魚出沒,海洋專家因而猜測,可能是因為海水暖化而導致族群北移。如今,從日本到澳洲的西太平洋,均可見到藍環章魚。
藍環章魚喜歡吃小魚、小蟹、小蝦,獵食時會以皮膚的色素細胞將自己隱藏在環境之中,或偽裝成海底的岩石,一旦成功伏擊獵物,藍環章魚會嚙咬並注入毒素使獵物癱瘓,再以喙將獵物撕成小
塊吞食,或咬穿甲殼類的外骨骼以吸食
肉汁。
耀眼藍光 顯示被激怒
藍環章魚一般時候是像岩石的咖啡色,一旦被激怒,則會迅速將體色改變為亮黃色,顯示出藍色的圈狀花紋,全身發出豔黃螢光青藍色點警告對方,並會以有毒的喙反咬對方。常見的人類受攻擊事件,往往肇因於潛水者沒有注意到偽裝的藍環章魚,踩在章魚身上導致章魚反擊。
藍環章魚除了毒性猛烈,最可怖的是目前尚未研發出解毒劑(血清),一旦被咬,第一時間的急救方式是按住傷口並施以人工呼吸,須持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才能避免毒素阻斷肌肉的鈉通道,使肌肉癱瘓,導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經過一天二十四小時後,毒性逐漸代謝,傷患能夠恢復自行呼
吸,才算撿回一命。
雌性章魚
育兒後死亡
兒童因體型較小,若遭嚙咬症狀會最嚴重。若在發紺以及血壓降低的症狀出現之前就施以人工呼吸治療,傷患就可能保住性命。成功經過二十四小時的傷患,多半能夠完全康復。
雌藍環章魚一生在成熟期結束之前只會生產一次,總共產出約五十個卵。雌章魚會將卵產在觸手之下並保護牠們直到孵化,期間約六個月,孵育期間雌章魚不再攝食。卵孵化後雌章魚即死去。幼體經過一年後即長成並具備生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