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戴定國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小說《高老頭》的主人翁拉斯蒂涅,出身沒落貴族,為了改變貧困,利用各種手段,不顧一切向上爬。最終達到目的,成為被資本主義社會腐蝕的貴族青年典型。他的攀升過程,是一段道德良知喪失、人性泯滅的過程。
拉斯蒂涅從外地到巴黎讀大學,熱情有才氣,原本想做清廉正直的法官。但巴黎豪華的生活,刺激加強了他「對權位的慾望與出人頭地的野心」。最終,他像浮士德一樣交出了靈魂。
以浮士德為警惕,是求學時都會學到的,但即使有意地堅持,許多人仍在無意中走上覆轍。當被揭穿,往往自圓其說,合理化自己的作為。現在眾人爭辯「目的與手段」,大多同意:崇高的理想不能以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達成。
美國總統參選人希拉蕊上次角逐大選時,曾發表一次演講,談生命的意義、死亡以及重建公民社會的「情感宣洩」。她的父親當時病重彌留,她有感而發:「你能獲得你想要的所有東西,但仍感到空虛,要是能換來與家人長聚,有什麼權力不能放棄?」父親隔日去世。分析家說,她的自律、堅韌和職業操守都來自父親。
哈佛大學長達七十五年的「格蘭特研究」,推算「幸福」,總結出的真諦是:愛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幸福不必追求更多的財富和權力。希拉蕊在那次演講談大選的道德議題,引用小布希的戰略師阿特沃特的話:「美國正處在精神真空中,陷入無情的野心和道德淪喪的困擾。」
對權力的追求,最易陷入浮士德困境。二○一二年傳記片《林肯》上映時,導演史蒂芬史匹伯表示,在經歷又一場苦澀而尖銳對立的大選後,美國人精疲力竭,他希望這部電影能帶來「舒緩甚至治療的效果」。
林肯有一段名言,隱指美國政治最核心的黑暗面:「你可以在一段時間裡愚弄所有人,甚至可以永遠愚弄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這句名言可能是杜撰的,卻道出真相。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凱文克魯澤在紐約時報發表〈真相,美國大選真正的失敗者〉一文說:「惡毒的人身攻擊,其歷史和這個合眾國一樣悠久。事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從來都是模糊不清的。」
聰明的候選人知道,全部的謊言容易戳破,因此選擇說出部分事實,然後歪曲真相。曾任美國駐印度大使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莫伊尼漢說:「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但不該編造『事實』。」
二○○八年美國大選,〈政治事實〉網站做了記錄,共和黨初選候選人羅姆尼說了十九個「徹頭徹尾的謊言」,歐巴馬說了七個。 對此,選民當然可以在投票時懲罰,但選民的「自由意志是虛幻,還是真實?」這是科學人雜誌三月號一篇文章的標題,作者納米亞茲說:「你擁有的自由意志,可能不如你想的多。」
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都探討過這個議題,認為無意識的神經活動已先決定了我們的行為,然後我們的意識思惟與決策才跟著出現。所以自由意志只是幻象。
這個觀點可以簡單一些來敘述,那就是你的「成見」,你的「認知框架」,它自你出生後開始形成,譬如希拉蕊的家庭教育,還有學校教育,以及包括政客、媒體在內的社會教育。
最近爭辯的歷史課綱是個例子。史觀是主觀的,課綱無法滿足所有人;即使如進化論這種科學,美國有些州相信「神創論」的政客,把它自教科書刪除。你的自由意志奠基於何種史觀、科學觀,將決定你的認知框架,但要小心,公民社會的「情感宣洩」,政客是否在背後操弄,而他們是精神真空的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