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二十三日宣布以八億四千四百萬英鎊賣給日本產經新聞,此新聞登上日本各大報紙頭條。
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經新聞(Nikkei)同意以八點四四億英鎊(約十三億美元;四百一十點二五億台幣)收購英國金融時報集團(FT),歐亞兩大主要財經新聞組織合體,象徵全球財經媒體版圖的一大變動。有媒體擔憂,《金融時報》未來還會不會報導日本財經界醜聞?
日經盼借重FT的數位經驗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喜多恒雄從日經的總經理升任有實權的董事長、岡田直敏升任總經理,新體制最大改革是積極收購。公司主管說,喜多認為須在矽谷站有一席之地,於是對Evernote出資二十三億日圓;日本國內也投資多間創新事業。
日經表示,將藉這樁交易推進全球與數位成長策略,暗示將借重FT的數位經驗。日經寄望結合兩者的記者、編輯群等人力資源,以及媒體機構的傳統和真知灼見,發展成為全球無可匹敵的強大財經媒體。
這項收購也象徵培生集團對FT集團五十八年來的經營權就此畫下句點。這也成為日本媒體業歷來規模最大的收購案之一。
日經的出價讓另一家有意收購FT的Axel Springer打消意圖。先前市場盛傳Axel Springer是可能買主。
交易確認的消息傳出後,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與編輯群對《日本經濟新聞》這個新東家表示擔憂,擔心無法保證日後的獨立編採權。
英國《金融時報》自一八八八年創辦以來,報導了無數的收購,也描述了自己所在行業一波又一波的整合、資產交換和貪婪大亨。
金融時報58年來首度易主
然而,儘管外界猜測不斷,但英國《金融時報》自一九五七年以來沒有更換過東家;那年,已經收購了從地方報紙到Lazard商業銀行等多項資產的英國建築公司培生工業(S.Pearson Industries),收購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控股股份,稱其為「一筆穩健、保守的投資」。
對日本最大媒體公司日經新聞的頂級高管來說,收購英國《金融時報》是他們多年來追求的一筆交易,這種追求的目的是把一個本土色彩濃厚的品牌,轉變為一個全球品牌,在朝向數字新聞的轉型過程中生存下來。
成立於一八七六年的日經新聞擁有三百一十二萬訂戶,已成為日本首席執行官和上班族讀得最多的財經出版物。
英國《每日電訊報》形容,此一交易訊息在社群網站上有不少反應,還引用一名日本網友的推特反應指出,日經基本是日本產業界的公關機器,還引二○一一年日本相機大廠奧林匹斯的會計假帳醜聞為例,日經新聞一開始完全忽視此一新聞,當初還是《金融時報》揭發。
英國《衛報》則提到,日經新聞最近的社論曾呼籲改善日韓關係,並關切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已被視為是安倍政府的啦啦隊長。
《華爾街日報》特別從自家網頁截錄網友對日經收購《金融時報》的看法留言:「我擔心日經新聞變成粉紅色(金融時報的報紙顏色偏粉紅色)。」、「日經新聞的企業文化能否適合管理金融時報?將考驗日本企業在管理外國服務業產業企業的能力。」 「如果把這比擬為體育界,它的震撼度就有如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收購英超曼聯足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