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愛玲
參加兒子班親會時,認識一位遠從海南島嫁過來,名叫阿霞的新住民媽媽。只見她綁著烏黑亮麗的馬尾、白皙皮膚、爽朗笑聲,及直率言談,讓我們首次見面就相談甚歡,感覺相見恨晚,很快就成為一見如故的好友。從外表上看,別人一定認為她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一次,我不經意問她:「看妳這麼開朗,先生一定對妳很好吧!」她神祕地笑了笑說:「我先生出國了。」
後來,才得知她口中的「先生出國」,指的是上「天國」去了。就在幾年前,她先生因為一次工安意外,來不及留下隻字片語,就丟下一對年僅五歲和三歲的兒女,給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阿霞獨自撫養而離世。
阿霞在水湳市場的一家饅頭店幫忙超過十年,由於她責任心強,做事乾淨俐落,生意再忙,見到客人總是笑臉相迎,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是老闆娘呢!
每天凌晨四點半,阿霞就起床,將兩個孩子及婆婆的早餐準備好,然後踩著溼冷的露水,披著朦朧的晨霧,前往饅頭店上班。一籠籠還在沉睡發酵的包子饅頭,經過她巧手調理,漸漸甦醒,在蒸氣的催化下,各自在熱氣騰騰的蒸籠上盡情舒展,魔術似地變成圓鼓鼓的模樣,開始迎接顧客的到來。等到饅頭賣完,一切洗刷收拾完畢,都已過了中午十二點,這時才能收工。
下班後,阿霞還要匆忙趕回家,為已過耄耋之年、視力日漸衰退的婆婆準備午餐。雖然老人家還有其他三個兒子,但她早已習慣這位「外來」媳婦的侍候,對阿霞產生一種深深的依賴感,阿霞也心甘情願獨自一肩扛起照顧婆婆的重任。
重視孩子教育的阿霞,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除了生活費、房租之外,還有孩子的補習費,使阿霞的薪水有點入不敷出。幸好她們家租的是平房,門前還有一小塊空地,阿霞就利用閒暇時間撿一些資源回收貼補家用,好心的鄰居也會自動將家中回收物送去阿霞住處。這些平日不起眼的「廢物」,到了阿霞手中經過分類、整理,就變成救命用的「黃金」,對囊中羞澀的阿霞來說,真是雪中送炭,不無小補。
凡認識阿霞的人,對於她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都相當感佩,因為在阿霞的人生辭典裡: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