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浩洪
在古代,經常會出現帶有「父」字的名字,譬如《山海經》中有一個擔山趕日的大力士,名叫「夸父」;上古皇帝顓頊的十三代孫,善於趕車的「造父」;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宰父」等。用現代的話來說,「父」乃「父親」、「爸爸」的代稱,這些人叫這樣的名字,是否為了占人們的便宜呢?細究一下,完全不是這樣。
中國的文字是不斷衍變的,在古代,「父」字並非指的就是父親,更無占人便宜之嫌。其意一是對老年人的一種尊稱,如耕田的稱作「田父」、打魚的尊稱為「漁父」,都是與從事的活動有關;二是對男子的美稱,譬如春秋時期的《穀粱傳》中曾解釋為:「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三是作「開始」講,如「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河上公注:「父,始也。」教父,指的就是教授人的開始。
如此看來,「夸父」既是對追日者的美稱,也是對他的讚許。「夸」字本身就是指誇耀、吹捧。還有就是對人體的形容。夸父能夠挑著兩座大山,去追趕太陽,渴了能夠喝乾黃、渭兩河的水,可見其人一定是五大三粗、移山倒海的樣子。
「造父」的「造」字,有「我能走」的含義。此人不僅會駕車,還善於行走,故名之曰「造父」,可以說他也不簡單。
「宰父」,當然不是將父親殺了,而是當時的一個姓氏,這是從周朝的官職「太宰」演化而來。
當然,以「父」字入名,並非全是古代人的專利,在近代也曾有過。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裡面,就有一個人叫做「宣俠父」,他不同於上述的古人,而是在幼年就取得這個名字,根本談不到有讚許尊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