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牆
淡水馬偕醫院為塵爆傷者製作一面祈福牆,短短數日吸引數百張留言,連小朋友也來用注音符號留言為傷者集氣祈福,也有多種外語的祈福留言。圖/林昭彰
【本報台北訊】因應八仙塵爆案大量燒燙傷患的敷料需求,衛福部昨天和專家顧問團開會討論屍皮分配原則,決議依各醫院傷患燒傷面積總合為基準,按比例額度分配給醫院,再由醫師視病患需要使用,不會獨厚醫學中心。
塵爆傷患約有二百三十四人燒燙傷面積大於百分之四十,其中二十四人超過百分之八十,病危人數至二百三十七人。食藥署緊急向國外進口的屍皮(又稱大體皮膚),至昨晚為止,共有二十四點七萬平方公分運抵台灣。
醫師公會粗估,全案傷患約需一百五十萬平方公分的屍皮才夠。由於屍皮不夠,隨著重度傷患進入感染高危險期,衛福部次長林奏延昨天邀集十位整形外科等燒傷醫療專家,討論屍皮的分配使用原則。
配合清創人數 動態微調
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馬旭表示,屍皮能增加自體皮膚存活率及增加面積,但數量有限,為達到最好效果,將計算各家醫院所需額度總量,並配合各醫院每日手術清創的人數,動態微調分配的數量,依比例分配,用在非用不可的病人身上,不會獨厚醫學中心。
馬旭指出,身體面積百分之一灼傷的病人,平均約需使用一百二十平方公分的屍皮。
林口長庚副院長鄭明輝表示,身體面積百分之九十以上灼傷患者,一次最多清創面積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以此計算,每名重傷患者每次清創約需使用三千六百到四千八百平方公分的屍皮。
有醫師建議,將病人依傷勢分級分類,優先提供給燒傷面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傷者使用。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三總整形外科主任戴念梓認為,每位主治醫師有不同考量,除了屍皮外也會利用其他敷料,就算是燒傷面積較小的病人,醫師判定需使用屍皮,當然就能使用。
馬旭表示,和美國皮膚庫溝通結果,美方每周會運送十七萬平方公分的屍皮給台灣,將超過衛福部統計需要的屍皮總面積數,不必擔心不夠。他強調,屍皮非唯一敷料,不是每人都要「敷一下」,只是相較之下比其他敷料脫落時間長,曾有病人撐超過四周。
沒用屍皮 可用更貴敷料
他說,各家醫院會配合病人的需要,由主治醫師專業考量最適當時機、選用最適當的敷料,甚至可使用更昂貴的人工敷料搭配,病患家屬不必太掛慮,不是沒用屍皮就是次等病人。
至於國外燒燙傷藥物醫材,衛福部會將食藥署現行核准的產品優先採購使用;若尚未核准,則選擇有通過十大醫藥先進國家所核准之產品,以專案進口採購,省去漫長的行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