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集寶」。圖/陳庭瑜
歐亞水獺「小金」。圖/陳庭瑜
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由林務局救傷的野生動物,包括來自金門的歐亞水獺「大金」、「小金」、「金莎」,如今一歲三個月大,正是評估是否野放或參與保育繁殖的關鍵年齡,但來自南投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的石虎「集寶」,卻傳來因野放後因難敵競爭,如今又回到圈養環境的消息。
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不論是歐亞水獺或石虎,都是台灣本土瀕危物種的野外族群,也同樣是因為面臨人類入侵動物棲息地,引發野生動物生存壓力乃至受傷,不得不進行救傷,而救傷後的野放未必能成功,所以未來究竟要採取何種策略與保育行動,才能讓人類與野生動物達到較佳的共存方式,正考驗著所有關心野生動物保育的團隊。
石虎和水獺都是小型食肉目
動物,是位於生態系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在維持自然健康的生態系內扮演著重要角色,動物學者也多半將石虎和水獺視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傘物種」。然而近年台灣歐亞水獺、石虎等面臨棲地開發、生態系破碎化、棲息地萎減、濫捕、水汙染和交通事故等衝擊而快速減少。
動物專家表示,任何一個生態環節斷鍊,都會讓牠們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保護石虎和水獺原生棲地內的生物多樣性,不但有利於石虎和水獺野生族群的存續,也使人類及其他同樣依賴淺山生態系或溪流生態系生存的物種,獲得必要保障。
從各國的經驗顯示,野生動物在不同國家面臨的生存危機其實大同小異,包括韓國的歐亞水獺、日本的山貓(即石虎)命運也跟台灣亞種的歐亞水獺或石虎差不多。荷蘭歐亞水獺在一九八八年宣布滅絕後,經過周延的計畫於一九九七年執行跨國再引入,讓同亞種的歐亞水獺從三○隻成長到一四 ○隻,但當初造成野外水獺族群滅絕的部分原因仍然存在,顯見透過教育宣導,提升在地民眾在保育上的認知,已是極為迫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