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野生動物 不如共生

文/彌生 |2015.07.05
1321觀看次
字級
石虎「集寶」。圖/陳庭瑜
歐亞水獺「小金」。圖/陳庭瑜

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由林務局救傷的野生動物,包括來自金門的歐亞水獺「大金」、「小金」、「金莎」,如今一歲三個月大,正是評估是否野放或參與保育繁殖的關鍵年齡,但來自南投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的石虎「集寶」,卻傳來因野放後因難敵競爭,如今又回到圈養環境的消息。

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不論是歐亞水獺或石虎,都是台灣本土瀕危物種的野外族群,也同樣是因為面臨人類入侵動物棲息地,引發野生動物生存壓力乃至受傷,不得不進行救傷,而救傷後的野放未必能成功,所以未來究竟要採取何種策略與保育行動,才能讓人類與野生動物達到較佳的共存方式,正考驗著所有關心野生動物保育的團隊。

石虎和水獺都是小型食肉目

動物,是位於生態系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在維持自然健康的生態系內扮演著重要角色,動物學者也多半將石虎和水獺視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傘物種」。然而近年台灣歐亞水獺、石虎等面臨棲地開發、生態系破碎化、棲息地萎減、濫捕、水汙染和交通事故等衝擊而快速減少。

動物專家表示,任何一個生態環節斷鍊,都會讓牠們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保護石虎和水獺原生棲地內的生物多樣性,不但有利於石虎和水獺野生族群的存續,也使人類及其他同樣依賴淺山生態系或溪流生態系生存的物種,獲得必要保障。

從各國的經驗顯示,野生動物在不同國家面臨的生存危機其實大同小異,包括韓國的歐亞水獺、日本的山貓(即石虎)命運也跟台灣亞種的歐亞水獺或石虎差不多。荷蘭歐亞水獺在一九八八年宣布滅絕後,經過周延的計畫於一九九七年執行跨國再引入,讓同亞種的歐亞水獺從三○隻成長到一四 ○隻,但當初造成野外水獺族群滅絕的部分原因仍然存在,顯見透過教育宣導,提升在地民眾在保育上的認知,已是極為迫切的工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