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推薦、申請入學季節,看著學子埋首準備自傳、讀書計畫、推薦函及獎懲記錄等備審資料,實在辛苦,若各大學能提供價位「平實」的入學機會還好,偏偏動輒數百元至上千元的報名費,成了名副其實的「多元」入學,讓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的父母吃不消。
多元入學雖提供學子多樣的升學管道,但「多元」也意謂「價格」,除了報名費,還必須購買各校的簡章,反而形成另類「貴族教育」,若價位與審查「嚴謹度」失衡,更常令人徒呼負負。
據筆者了解,絕大多數校系申請入學初試,只採計學測成績,書面資料僅供參酌,顯見多數學校在審查程序中並未投入適量的人、物力,卻仍收取高額報名費;更甚者,由於各校系未對申請報名人數設限,若干熱門科系也未平衡城鄉差距,依「名校」圖騰作為取捨標準,非明星學校畢業者僅是挹注學校財源的「金主」。
「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但收費額度總該有準則,必須建立監督機制,不該漫天要價;而錄取尤須秉持公平原則,防杜門戶之見,讓優秀、上進的寒門子弟也有同等的學習機會。長啼(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