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政府大型投資為人詬病者,主要在監控機制未能取信於社會,不論是過去的各項重大投資,或近如高鐵的增資,乃至勞退基金的進場股市,皆飽受各方批評,不難看出問題的癥結。
事實上,任何政府在作出重大投資決策前,都會有審慎的評估作業,只是近年來民生困窘,納稅人對維護自己的權益十分重視,遇有弊案的風吹草動,莫不產生質疑,也對政府部門的投資有所疵評,如果類似的紕漏太多,難免會對下一個重大投資失去信任,因此政府必須採更嚴格的監控機制以昭公信。
以增資高鐵而言,在各方紛議未定、公股監督的獨立董事未到之際,卻有了資金到位,還一口氣花近六十六億元買了十四檔基金股票,自易受社會關切;再如勞退基金也有意進股市護盤,更受各方批評,因為過去政府採用基金護盤效果已大幅遞減,同時工運團體認為勞退基金縱從股市獲利,也從無嘉惠勞工紀錄,反成為政府牟利工具,當然反對,況且投資失利誰來賠?還不是由納稅人賠,因此問題癥結仍在監控的機制能否取信於民。
是以萬般莫如建立公信力急,政府須在此方面全力規畫,否則就莫怪在野黨和社會的嚴厲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