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才調,指才華兼能力

文/陳俊明 |2015.06.26
1738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才調」一詞於唐朝初年出現於佛教史籍,最早例句是法琳於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6年)所完成的《辯正論》︰「載本吳人,為宋咸陽王義真行軍大都督史,後沒赫連因即仕魏。有才調善談謔為朝貴公所見稱重。而性愛虛靜,常以佛法為意。每讀眾經讚揚玄旨,末年精到經字放光,口誦法華,時感舍利。」此指北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陸載」,極有才華又善說笑;喜打坐、常誦經。到老年時誦經至精誠之際,經典上的字會放光,尤其誦讀《妙法蓮華經》時還感得舍利放光。

其次,唐道宣(西元657年)撰《續高僧傳》:「業,神岸溫審、儀止雍容敦仁尚德,有古賢才調。」指隋代淨業和尚神歛但溫煦、舉止高雅、品德高尚,具古賢士的才華與能力。

在唐朝各項文獻裡「才調」經常被用到,比如︰唐太宗貞觀十年(西元636年)魏徵完成的《隋書.許善心傳》︰「陵大奇之,謂人曰︰才調極高,此神童也。」隋朝的虞部侍郎許善心九歲即通曉經書,詢之經義對答如流,其父友徐陵當時就告訴別人說︰「許善心才華極高,是神童。」

稍後房玄齡等在貞觀二十年編纂完備的《晉書.王接傳論》:「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惜其夭枉,未申冀足。」記載到西晉中郎補征虜將軍司馬王接,參政條條有理,於升任尚書殿中郎途中病故,三十九歲即辭世,可惜未能發揮其長才。

另於《全唐詩》裡「才調」就出現了十四次,《全宋詞》則被使用了二十四次。著名的詩人溫庭筠、杜甫、白居易、岑參、李商隱都使用過。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校正完成的《古今圖書集成》「才調」出現達八十五次;《四庫叢刊》目前已不全,經部由於早於晉朝故均未發現「才調」,但單以現存的史、子、集,就可查到此詞出現達一百四十六次。

可見自唐至清初,「才調」一詞仍為社會上極通行的口語。比如︰明代的《醒世恆言.蘇小妹三難新郎》:「蘇小姐才調委實高絕,若論容貌,也只平常」;而現代已故作家冰心(1900~1999)悼念郭沫若(1892~1978),作〈悼郭老〉就有這麼一句話︰「我這支小小的筆,實在寫不盡他的熱情潮湧,才調縱橫的一生。」以上兩例句都是以白話寫作,所以內容一讀就明白。且由於冰心是福建長樂人,母語即閩南話,所以會使用「才調縱橫」來描述集作家、詩人、學者於一身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

「才調」的用詞用語之於普通話,目前確已消聲匿跡了,然在南方語系裡則猶有閩南話與客家話保留為家常用語,當前使用的情形是作為形容兼具才華與處事能力的人,稱某人實在有「才調」。其在閩南語的發音國語注音是(ㄗㄞ2 ㄉㄧㄠ3),國際音標則為(tsáidiàu)。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