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偏鄉教師,上個月為了山上的學生,不幸被落石擊中,一個具有教育熱忱的寶貴生命,從此天人永隔,喚起大家對偏鄉教育的重視,長期被忽視、被邊緣化的偏鄉孩子,終於獲得大家「關愛的眼神」。
但另一個令人憂心的是,新的政策若無配套或整合,恐怕只有曇花一現,甚至衍生出新的問題。
從教育部長吳思華對於偏鄉教育的政策,可以肯定對於解決偏鄉師資問題的努力,就策略面而言,個人覺得偏鄉的願景工作,除了部長的政策,還要注重「界面整合」。
目標整合界面:十二年國教強調多元的學習機會與多元價值並存,但現有的補救教學,仍停留在「學科本位」式的補救,基本的假設是「投入教學的時間愈多,學生學習的成果就愈好」。
但這種補救模式,僅止於「知識的灌輸」,而非知識的運用與統整,學生對於課本的內容,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炒冷飯,必然降低學習的意願與動機。
個人覺得偏鄉的教育,要回歸十二年國教的意義與目標,建置多元學習的課程,才能適性揚才,培育「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翻不完的課本」、「做不完的習題」。
資源整合介面:偏鄉學校除了交通問題之外,繁重的行政工作,也壓得學校喘不過氣來,對於各縣市政府來說,人事費用一直是沉重的負擔,教育部有意將偏鄉學校的教師編制數,提高到每班兩人,立意非常良善,但國民義務教育屬於地方自治的範疇,此舉必然加重地方教育經費的負擔,反而更加速偏鄉學校的裁併。
個人覺得編制數提高的方向正確,宜由教育部從教師課稅或相關專案經費補助,才能有助於資源的界面整合,而非單純的「中央開支票、地方埋單」,以確保偏鄉學子的學習權。
人才整合介面:「合格教師留不住,願意為偏鄉教育付出的義工卻進不來?」教育部有意從修改偏鄉教師進用的資格做調整,讓有意願的義工可以轉換為教師身分,個人覺得可行。
但有兩個部分要進行把關:一來是「教學能力要確保」,單純的熱情不見得足以勝任教學工作,這方面可以透過適當的培訓課程來補強。二來是職務的轉換問題,現有公費生或輪調教師,二至五年時間一到,往往調任平地學校。
如果後續偏鄉教師身分轉換的機制完備,要進一步思考進用的意義,在於「提升偏鄉教育」,有必要限縮這類教師服務的區域,,並提高偏鄉學校的加給,方能減少後續的流動問題。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偏鄉教育要點燃的,是教師願意付出、犧牲奉獻的熱情,更要點燃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與內在動機。
透過教育部已經規畫的政策,並逐步整合各方界面與資源,才能有效提升偏鄉教育品質,給予偏鄉孩子充份展能的機會。
趙文德(苗栗縣/教育處課程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