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千餘年來深受喜愛,其「十大願王」尤為菩薩行的典範。圖/旭淮
文/曹郁美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千餘年來深受喜愛,其「十大願王」尤為菩薩行的典範。然而最令人驚奇的是它的末了出現了淨土思想,經文如是說:
是人臨命終時……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是說若有人臨命終時依然奉持普賢十大願王,即能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
學術界一向認為這段經文的出現很突兀,因為與整個《華嚴經》的行文筆法、內容鋪陳不吻合。
簡單地說,本經宣揚如來的果德不可思議、菩薩的廣大行無止盡、善財的求法熱忱令人讚嘆,怎麼插入一段「往生極樂」作為結尾?就算要往生,何不去蓮華藏世界?
其實,本經有幾個段落宣揚念佛法門,以八十卷本〈入法界品〉來說,功德雲比丘,教以「無礙智慧念佛門」;解脫長者,教以「唯心念佛門」;祥無垢光主夜神,教以「觀德相念佛門」。
不過我們應知道,「念佛」並非狹義地指「念阿彌陀佛」,而是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在佛陀時代本就提倡「六念」,指的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布施)、念戒(持戒)、念天(生天),可知「念佛」為修行的基本功夫。
隨著淨土經典、念佛法門、往生極樂淨土思想的風行,華嚴祖師也深受影響,例如唐代的五祖宗密說「極樂去此,但有十萬億佛土,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故知阿彌陀佛國不離華藏世界中也」,這是認為極樂世界包含在華藏世界之中,意味著二淨土融合在一起;又說「但稱名號,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命終之後,見金蓮華,一念往生。」
宗密大師推崇並弘揚往生西方,由此可見。
故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淨土思想雖然令人疑惑,但站在殊途同歸、佛佛道同的立場,諷誦《華嚴經》與專注一念彌陀,是可以並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