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長吳思華開出五帖藥,來救偏遠教育。
我出身戰地政務時代的外島馬祖,雖然當年的教育環境不如現在,但是不論是班級或人數都是現在的好幾倍。
在解嚴前,個人有幸返鄉擔任教職,雖然大環境稍有改善,但是照顧教師的條件依然不足,而我們仍甘之若飴。
即便是沒有任何津貼的晚自習與寒暑假輔導課程安排,每一位老師的選擇犧牲奉獻變成傳承,直到這些年,地區有了補習班,才大大改變。
只是隨著軍管不再,駐軍大量撤守,因為營生不易而遷居台灣本島的在地鄉親多了,也因此讓原有的四鄉的國中小人數銳減,馬祖的小校小班少人數成了「特色」。
話說回來,以離島馬祖地區而言,小型國小占大部分,基本上該採取併校是最符合教學、經濟效益,但是因為地方人士的反彈,以及如何解決原有師資調校問題,基於「和諧」,當教職員工比學生都還多的事實,便見怪不怪。
我曾建議南北竿、莒光與東引各整合為一國小,第一階段被整併的國小改為分校,透過主任繼續引領原有的師生。當能夠達到共識後,併校變成合乎教學環境的學校。
為了讓教學的品質更好,以馬祖當下的在地便利交通而言,併校應該是最佳的選擇吧!
東莒的確是個很適合老人與小朋友生活、學習的環境。所以我建議,如果有願意對偏鄉投資教育的有心人士,何妨與連江縣府合作,以「公辦民營」方式接管東莒國小。
保留原有願意留下來教學的老師,另外甄選願意到馬祖教學的年輕老師,增強師資陣容。
凌傑(新北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