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裡,除了泰國之外,都曾經被殖民過,所以各國多少都會留下一些頗有特色的殖民式建築,緬甸也不例外,而且數量很多,保存上還算完整。
前獨裁者尼溫將軍於一九六二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之後,開始鎖國,前後五十年,緬甸幾乎完全免於開發商的「侵略」,各種各樣的殖民式建築都保持著原汁原味。
只不過緬甸自二○一一年初開始宣布一連串開放措施,愈來愈多的遊客前往這個長久以來十分封閉的地方,許多投資者也蜂擁進入這塊資源豐富的處女之地,企圖一展拳腳。
仰光市區內隨處可見的殖民時期老建築,面對著虎視眈眈的開發商,也面臨了真實、迫切的存廢危機。
不過緬甸軍政府雖然殘暴不仁,但有一點還頗值得稱道。他們在一九九六年開始做保護古蹟的工作,當年就已把七十棟樓宇畫定為國家遺產,如今已經有超過三百棟大樓列在名單中。
不過這個名單大多數是教堂、寺廟、佛塔,一般民間建築占的比例偏低。大體而言,仰光市的老建築是以小金塔為中心,作棋盤式分布,包括了維多利亞式、新古典式、安妮女皇式等。仰光市甚至因為擁有眾多的殖民式建築,而被稱作「時光停駐的城市」。
但是隨著開放腳步加速,時光顯然不可能永遠停留。特別是緬甸於二○○五年突然決定遷都到奈比多,結果原先許多政府單位占用的大樓都空出來,而現在仰光市歷史城區的地價,已經直追先進國大城市,這些古蹟大樓就更成為開發商眼中覬覦的目標。
譬如說已經被前軍政府拍賣掉的高等法院大樓,以及位於史特蘭路上的法院大樓,就屬於此列。
這些樓宇,有些狀況很糟,甚至到了翻修費用超過重建的程度。但不管是翻修或重建,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賦予它們新價值的同時,還能保存它們無論在建築結構或歷史遺產上的價值。
舉例而言,位於小金塔附近的仰光市政廳大樓,本來是一座殖民色彩極為濃厚,無論是外觀及色調,都非常有古早風味的建築,可是現在已經被翻修成一棟色彩單調的淡藍色大樓,完全喪失了殖民式大樓豐富多彩的韻味。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