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打水戰 看誰留住水

文/林琳、郭朝河、林祈深、楊明珠 |2015.06.21
1872觀看次
字級

文與圖/林琳、郭朝河、林祈深、楊明珠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二○一五年六月號,http://www.cna.com.tw

奧地利

重兵守護水源

工業用水再生

就水資源的觀點來看,大河流經且湖泊無數的奧地利可謂得天獨厚。這個中歐國家不但水資源豐沛,而且政府嚴格的保護水源規範及人民惜水和重環保的意識,讓水質能長保安全潔淨。即使在人口較稠密都會區的水質都相當純淨。被譽為全球最適合居住城市之一的維也納,居民甚感驕傲的優點之一就是他們擁有世界最優質的生飲水。

維也納在十九世紀初就有引用阿爾卑斯山山泉的水管設施。已經有近兩百年歷史的自來水管路和城市及周邊的三十二個水庫,是維也納城市建設的特點之一。政府不斷投資和運用新科技更新設施,維持水資源品質並提升管理,使維也納成為許多國家水資源管理機構的取經對象之一。

根據奧地利政府的統計,約八百五十八萬人口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用水是由中央供水系統供應。在山區和水畔的一些住家,會自行接山泉水或汲取地下水。家庭用水其實只占奧地利用水量的百分之二十七。用水量最大的是工商業,占百分之六十七。農業用水不到百分之七。

工業用水和商業用水占全國用水的三分之二,所以政府也特別期望工商業能節約用水,包括調整生產的製程及投資工業用水的再生處理。透過這些措施,不只是降低用水量,同時也減少汙染河川等水源的風險。

農業也可能造成地下水或河川的汙染,所以,奧地利政府對於農林方面也有很嚴格的規定,包括農地使用化學肥料或除蟲和除草劑的限制。各地區的農業機構也會提供地下水成分檢驗報告。

河川和湖泊一直是奧地利吸引觀光客的自然景觀,包括多瑙河和薩爾斯堡一帶的大湖。

主管水資源的聯邦部會「農業/林業/環境暨水資源管理部」指出,奧地利所有的湖泊都符合歐盟浴場水質的嚴格規範,有些湖水的水質甚至符合飲用水的規範,百分之八十七的河川都沒有受到汙染。

奧地利平均一年的降雨量大約是一千一百七十毫米,相當於九百八十億立方公尺的水,而一年全國的用水量大約只有二十二億五千萬萬立方公尺。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曾建議,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歐洲的水資源網絡,讓南歐缺水地區可以從水資源豐沛的奧地利等國引水。這項建議也獲得一些奧國政界和商界人士附和,不過,由於建立架構和執行都相當複雜,所以,它仍只是建議。

馬來西亞

不知惜水 私有化供水品質堪憂

比起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是一個擁有豐富水源的國家。除了是典型熱帶雨林國家,常年擁有充沛的降雨量,東部的沙巴與砂勞越州還擁有許多瀑布,在尋找水源方面不成問題。

目前,大馬最普遍的水源來自雨水。通常每個州屬都有蓄水池,平均都能使用達一百年。目前大馬蓄水池要面對的兩大問題,即簡易自來水和水管。其中,蓄水池提供的簡易自來水通常有加氯消毒,但沒有沉澱作用,造成水中的礦物質不穩定,某些水龍頭打開後會清楚看到石灰質。

根據大馬水務管理委員會(SWAN)資料,目前大馬約百分之四十或長達五萬公里水管已經使用四十至六十年。年久失修的水管不僅造成輸送過程流失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六,水管殘舊也導致氯和水管中的鐵質合成次氯酸和鹽酸,讓流出來的水有難聞氣味,喝進嘴裡也有苦澀刺鼻感。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天然資源與環境部網站資料顯示,大馬人民平均日用水量為二百二十六公升,不僅高於區域國家新加坡及泰國的一百五十五公升及九十公升,甚至也超越全球平均值。擁有良好天然條件,政府與人民卻不懂得珍惜水資源,聽來格外諷刺。

不過,隨著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水源需求,許多州政府已經開始注意到水資源保護問題,並積極尋找更多儲水的來源,除興建新蓄水池及水壩,也開始管理規畫水庫周邊森林區,以確保儲水素質不受破壞。

另外,一些州政府也將森林、河流以及湖泊列為永久保護區,禁止任何形式的活動,以確保人民在未來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水源。在已開發的地區,環境部也逐漸執行汙水排放標準,以保障水質不受汙染。

令人擔憂的是,大馬供水系統私有化,一些州屬的供水系統已讓私人公司承包,州政府無法全權管理,而中央政府在水供課題也只能扮演授權和協調角色,包括協助各州屬解決無效益水問題,連更換舊水管這類課題也只能從旁建議,加上太多利益與政治立場問題考量,導致大馬的儲水與水質管理問題一直難以完美解決。

日本

地下神殿守護 不淹水也不缺水

日本年降雨量六千四百億立方公尺,其中約二千三百億立方公尺蒸發掉,其餘約四千一百億立方公尺的水理論上是可供利用的水資源賦存量,不過,實際使用率約百分之二十,其餘成了洪水等流到大海或蓄留成地下水。

日本水資源使用,平均每年農業用水約占百分之六十七、工業用水約百分之十四,生活用水約百分之十九。大都市集中的關東、近畿的水資源使用率高。

日本首都圈為了防洪治水,在埼玉縣建設人稱「地下神殿」的外圍排水系統,成了台灣縣市長或遊客喜歡前往觀摩的名勝地。日本國土交通省關東地方整備局江戶川河川事務所副所長森田靖則表示,工程耗資二千三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五百九十二億元)採先進的鑽挖式工法打造隧道,一九九三年三月動工,二○○六年完工。啟用後,減少了許多水害。截至二○一二年的十年間啟動七十次,一年平均七次。

江戶川河川事務所專員成田敏夫表示,東京都人口密集,防洪設施土地取得不易,為了解決都市水患問題,才打造這座「首都圈外圍排水路」,將周遭的公園及學校操場充當儲水功能,分擔地下水庫的蓄水量,並利用豎井,將部分地面洪水排放到江戶川,以紓解東京的防洪壓力。

這項工程是在國道十六號地下約五十公尺建設約六點三公里的排水路,連接五座高七十公尺、直徑三十公尺的蓄水豎井。另有一座大型調壓水槽,做為蓄洪與加壓排水之用,蓄水量達六十七萬立方公尺。

這座調壓水槽高二十五點四公尺、長一百七十七公尺、寬七十八公尺,內有五十九根大水泥柱,相當壯觀,被喻為「東方的帕德嫩(Parthenon)神殿」,還成了廣告、電影及動畫的取景地,像是英雄電影「假面超人」、電影「鐵人28號」、動畫「食靈」等。

不僅是東京外圍,上月中旬,東京都的下水道局對媒體公開一條東京市中心最大規模的下水道「第二溜池幹線」。這是為了減輕東京市中心遭大水侵襲並淨化皇居(皇宮)內壕的水質、往地下逾四十公尺處的設施,屬高難度工程。

在降雨時,這條位於東京千代田區與中央區之間的下水道約可貯留二十一萬立方公尺的雨水、汙水,預定今年完工,目前大半設施已開始運作。

流入第二溜池幹線的下水道,一般是以幫浦送到下水處理設施,如果幹線水滿,會從水位較低的「勝鬨」一地的幫浦站自然引流到長達二十三點五公里隅田川。

俄羅斯

水資源豐富

水質淨化是課題

領土廣袤的俄羅斯,有十分豐富的水資源。境內有近二百五十萬座大小湖泊,二百八十萬條長短河流,天然淡水儲量為六萬立方公里,在世界淡水儲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巴西。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去年初曾表示,俄羅斯自身淡水消耗只占其儲量的百分之二,因此在二○三○年前俄羅斯有望成為淡水出口國。在全球愈來愈關注水資源問題,致力搶水、留水的年代,豐富儲量的淡水就是俄羅斯在未來僅次於石油、天然氣的重要經濟戰略資源。

不過,在國內用水方面,俄羅斯的淡水資源分配並不平均。大部分的水資源集中在人口相對稀少的亞洲大陸,又以貝加爾湖儲水量最豐富,占俄羅斯淡水總量的五分之四、全球地表淡水總量的五分之一。

俄羅斯在自來水供應上繼承了蘇聯時期的供水模式,一年四季全天候都有冷熱水輸送到住家,但俄羅斯的自來水質普遍不佳,又以歐陸地區問題更為嚴重 。以首都莫斯科為例,莫斯科河(Moskva River)是莫斯科地區居民飲用水來源之一。

一九一八年莫斯科被重新定為首都後,逐年增長的人口導致用水量急遽增加,與此同時各項工業興起,也造成河流汙染,昔日乾淨、水量豐沛的莫斯科河變成骯髒汙濁的臭水溝。

為了改善水質及整頓市容,政府曾對莫斯科河實施大規模的整治工程;為加強供水管理,近年來也實施「潔淨水」等系列政策,明確定義淨水與排水的概念,卻因為資金籌措不到位而無法全面落實。

於是,俄羅斯多年來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當貝加爾湖的水乾淨到每年大批以高檔瓶裝水之姿銷售到國外的同時,莫斯科及許多大城市的民眾卻不敢喝家裡燒開的自來水。許多人每周得上超市買大桶的瓶裝水,用於煮飯燒菜以及日常飲水。預算不夠的家庭,至少也要買不同效果的濾水器,先過濾再燒開,以確保自己喝到乾淨無害的飲用水。

如果說台灣像一根倒扣的湯匙,總要想盡辦法留住珍貴的水資源,那麼俄羅斯就是一個正擺著的大杓子,避免汙染和淨化水源便成為該國首要任務。然而不論是小島如台灣,還是大國如俄羅斯,如何妥善利用以及分配水資源,則是在快速前進的時代,雙方都要重視的課題,也是現今全球應該正視的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