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濟
佛法不只是形式的禮拜或是金錢的施捨,而是能徹底翻轉我們的生命。《般若心經》告訴我們:遠離顛倒夢想,才能抵達究竟涅槃。針對人心的顛倒,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提出眾生如心智盲瞎之人,產生四種錯覺的顛倒:
第一、以無常為常,
第二、以痛苦為樂,
第三、以不淨為淨,
第四、以無我為我。
這四個錯解的看法,讓人的身心遭受無比的痛苦,同時也製造人我的爭執、對立。佛陀指出顛倒的病,也為我們找到四種解藥。他要我們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認為,四念處是最先進的心理學,透徹的剖析人的淺薄與幼稚。
比如,在愛情裡,人們總以為婚姻是幸福的起點,但良人變狼人的故事,自古以來天天都上演著。此時戀棧的歡樂,成為往後的極苦。
「師父,她不愛我了,我的心好苦好苦。」一個年輕大孩子,訴說他失戀的苦痛。我知道勸解什麼道理也無濟於事。
「那你和她說,我們回到以前美好的時候。」
「師父,回不去了啦!」
「既然回不去,就再往前走。」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強求不得。大多的緣分,如朝露、如花朵,極少的緣分如樹木,彼此,深根連結,相互成為美好的景致。佛陀說,無我,是提醒我們,當我們減少俗世那個「我」的制約,我們在尋求朋友、對象時,就不會只看外貌、地位、學歷、家世、收入等等,自然會有一雙清澈的心眼,作自我的檢視。
佛法教導我們認識自己,這探索自我的旅程,是艱深與困苦的,你必須向自己的習慣、愛憎、分別、計較挑戰,不再成為它們使喚的奴役。世人追隨眼耳鼻舌身,陷溺於聲色香味觸,痛苦的以為是快樂,無常的執著是永恒,不清淨卻錯覺是清淨的,為那個虛假的我造下惡業,流盡淚水。
四念處,其實不只是禪修的法門,而是換上佛陀的腦,啟動身心四種正確的思惟觀。戶籍的地址,不過是外在的房屋,總有一天,房子和身體都會毀壞。而我們的心住在哪裡呢?如果住於四念處,住於無我的慈悲,住於無私的清淨,住於禪悅的快樂,那麼,不論人間的煙硝如何揚起,你的心仍如寧靜的樹林,無憂無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