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寧
下雨了,我正在欣慰車裡隨時都有傘時,一回頭才發現那把伴隨我多年的傘失蹤了。
上次用傘是什麼時候?我到底是在哪裡把傘弄丟的?想了老半天,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去一些常去的地方找尋,也全都一無所獲。有趣的是,一家經常光顧的咖啡店聽說我的傘不見了,立刻拿出一大堆客人遺失的傘出來讓我看。這才知道,和我一樣掉傘的人還真不少。
到美術館值班時,和同伴們說起失傘,也沒人同情,反而有人笑:妳現在才丟傘啊?我已經不知道掉了幾把了!
去南部上課,不知怎麼又扯到這個「丟東西」的話題。明芳立刻告訴我:「妳知道我們家的寶貝掉過多少東西嗎?有一次,他在他爸爸辦公室看到他兩星期以前掉的一把傘,還說那把傘好面熟,惹得全辦公室的人大笑。」
「別說傘了,衣服、書包他都可以掉,而且還不知道自己掉了東西。」明芳繼續說。
別人掉的東西比我多,說起來,我似乎該慶幸。問題是,對方只是個剛上小學的孩童,怎麼比?倒是遺失這件事,在每個人身上好像多少都發生過。
印象最深的是,同樣是剛上小學的年紀,我曾經把媽媽花了半個月薪水買給我的一件紅色毛線外套弄丟,氣得奶奶整個月都在叨念這件事。
比我更「散仙」的兒子,更是有無數次掉東西的紀錄。搭飛機,他曾經不見過登機證、相機腳架;和姐姐一起到荷蘭旅遊,也曾經把自己裝著一切證件與錢包的背包留在火車上忘了拿。
幸運地是,姐姐發現他背包不翼而飛時,馬上催著他趕回火車站詢問,竟然有好心人不但把他的背包送回,還把他皮夾裡的美金都換成了可以立刻使用的歐元。
登機證有人撿到、腳架也在回去找時還在原處;連裝了錢與手機等的背包都可以尋回!這些經歷,讓兒子在我念他時,總會振振有詞地辯說:「重要的是我都找回來了啊,有什麼好緊張的?」
是啊,即使我念,他丟三落四的個性也不會改啊。何況我自己也不是沒掉過東西。
有天,經過樓下一家兒童美語學校,看到一面牆邊陳列的全是小朋友們的失物;有雨傘、外套,還有各式鉛筆盒。然而,經過一個多月再看,東西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我猜,那些媽媽們一定也很傷腦筋吧!
雨傘你在何處?只希望撿到你的人能跟我一樣愛惜你。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