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真義

文/慈容法師 |2015.06.14
4305觀看次
字級
關於修行,人們心中嚮往卻有著遙不可及之感,我可以嗎?能做到嗎?要怎麼做才對?其實修行不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昇華,含有修養、實踐之意;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觀念。圖/人間社
關於修行,人們心中嚮往卻有著遙不可及之感,我可以嗎?能做到嗎?要怎麼做才對?其實修行不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昇華,含有修養、實踐之意;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觀念。圖/人間社
慈容法師 圖/人間社

文/慈容法師

關於修行,人們心中嚮往卻有著遙不可及之感,我可以嗎?能做到嗎?要怎麼做才對?其實修行不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昇華,含有修養、實踐之意;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觀念。

透過修行,可以超越自己、健全自己、開發自己生命的內涵與意義,但要從何處著手呢?要從日常自我的修正做起。如同衣服髒了要清洗、軟體舊了要更新,同樣的在生活行為、觀念習慣上,也要不斷的調整更新。對自己的身心有所幫助,能在心理、行為、觀念上調整,就是修行。

如何修行?改變!什麼是改變的動力?自覺!即是自我覺悟,清楚的認識自己,不論好壞,皆能真實的面對、如實的接受。唯有從心底坦然明白自身的煩惱障礙,知其所在之處,才能對治跨越。身體生病,需要醫生診療;心靈微恙,則要靠自己療癒。

星雲大師強調「人要自覺才能自度,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誠懇地剖析自己、認識自己,唯有自覺才能達成目標。」

所謂自覺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充實、自我突破、自我健全,不是凡事只想依賴別人,而是反求諸己。

修行的起步,做人處事開始。人,生活於世間,仰賴十方因緣所成就,上自大自然賜予的陽光、空氣、水,下至土地孕育萬物的滋養,乃至每日雙眼一張,所觸及之人事物,皆是我存於世間之成就因緣。因此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自修、自學;有的時候更需要共修、共學。透過共同修學,可以藉助大眾的力量,督促自己用功,借助外緣的砥礪而不致懈怠,進而相互見學提攜。

記得大師曾開示:「我在推動人間佛教的生活中,自己一直警告自己,要「把人做好」,要「自覺行佛」,自己的密行,不足以向人炫耀,應該從行為上改變自己。要讓自己行住坐臥、食衣住行、語默動靜都有佛法,例如:『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你大我小、你有我無、學習吃虧、認錯改過、明理感恩、尊重包容,乃至待人好、不計較、不比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等,能夠讓自己的身口意都契合佛法,那才是修行。」

修行的延續,當自覺受用後,更要將生命修行所得分享利益大眾,即是自覺覺他。近日報章有罹癌警員以自身抗癌與生命拔河之例,勸勉剛成家的吸販毒青年回頭轉身,珍惜青春與家人;更有中南部飯店老闆的真心關懷,化解女房客欲燒炭自殺的輕生念頭,讓一個生命能夠轉念重生,從身心行儀裡流露出來的道德、涵養,可說是服務奉獻、發心利人之真修行。如同大師所說「修行,不一定要每天誦多少經、拜多少佛、做多少功德善事;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隨喜隨緣的助人、與人為善,這就是最好的修行。」

最後,分享大師曾勉勵的話:「跟我一路走來的佛光山千餘名弟子,我希望大家知道,修行不在著意於某一種法門,更重要的是,要能培養出一顆篤定踏實的向道之心,以及發起『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提心。修行不是片面的個人解脫,而是全方位的弘法與利生;生活的修行不是一時的功課,而是一生的修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