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育會考日前公布成績,寫作測驗題目「捨不得」,閱卷召集人、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曾昭旭分析,許多學生下筆回憶過世的祖父母,但是台灣平均壽命八十多歲,推算國中生的爺爺奶奶應多數健在,懷疑部分內容虛構,「很明顯的,是在消費阿公、阿嬤」。
這個話題,各界議論紛紛。曾昭旭日前在臉書發文:「爺爺奶奶畢竟是至親,不是外物,取材時,理當更鄭重。」他並不是懷疑考生的感情,而是感慨寫作表現,糟蹋題材。升學考試的作文是否允許「捏造」,部分基層作文教師強調,「作文是考寫作能力,不是考誠實。」筆者認為,有討論空間。
印象中,某年高中聯考,作文考題是「充實的一天」。有位當年的明星高中錄取學生,在高一的某一堂課,聽到老師肯定其中一篇聯考優秀作文;內容描述,考生利用假日,返回外公家幫忙割稻的繁忙情景。
老師讚賞有加,原作者忽然舉手,坦承臨時「編出來的」,他壓根兒就沒親人在外縣市,也鮮少接觸中南部鄉下與田野。一時間,大夥兒愣住。
親口告訴筆者這段往事的老師,現在是作文教科書權威,他認為,應付升學考試,「不誠實」也是一種「必要的惡」。
話說回來,以筆者教作文的經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是學生練習寫作的三大基本要求。
練習「考古題」時,或許因都會孩子的生活經驗貧乏,難免有時要「暗示」其適度「創作」。素材有了,進而挹注優美詞藻鋪陳,較高的分數就可手到。
只是在每回作文總檢討,就事論事,被訕笑的總是那些會編故事的學生。經過幾次「教訓」,筆者總是在寫作前,先了解學生普遍的「經驗」,才決定題目,畢竟,每次都讓學生寫作「不誠實」,在行為價值觀的培養上也不妥。
這幾年,不論是國中基測、會考,乃至大學學測、指考的作文命題,總希望貼近生活,讓學生容易取材,不致於不知如何下筆,所以鮮少較難寫的題目。評分老師只能就內容優劣給適當分數,是否「真誠告白」,不在評論範圍。
每次閱卷後,相關單位都會接受媒體採訪,或公開佳作與有爭議的文章,筆者認為無可厚非。
國文老師不妨以此當作「經驗」,如果能讓學生「言之有物」,就盡量還原其「真」,就當「基本功」訓練吧!
林泉利(新北市/退休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