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嫚
旅行對於創作者是很重要的事吧,否則不會有如陶淵明自剖「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或如杜甫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還有許許多多紀遊詩、紀遊詞、紀遊散文,名篇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徐霞客的〈遊黃山日記〉等,現代文學中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也讓讀者印象深刻。上世紀九○年代流行一時的旅行文學,甚至讓華航、長榮兩大航空公司出資辦了旅行文學獎,現今部落格、推特、臉書等網路書寫成為全民運動,促使旅行和寫作連結得更加緊密。
副刊編輯因工作之便,常有和文學相關的旅行,譬如以文學為名的采風活動,在一九九○年代以後,兩岸的交流通暢,這類的文化交流對於兩岸互相認識一定有相當的影響。
這些大多由文藝團體發起的交流活動中,除了遊覽參觀之外,通常也會應景地安排一至兩場兩岸作家的座談,在這類活動中,對岸文人可能只有這一面之緣,很難留下深刻印象。一趟十天或兩周的旅行,讓我覺得有意義的反而是和在島內也許並不熟、或是一年難得見上一面的作家朋友,因此有了密切而記憶相連的旅行。像是某次的新疆之行,行程要到達中國西北最邊最偏的地方,在高速公路尚未普及的年代,從烏魯木齊出發,每天得行車十幾個小時,一車的人就那麼看著稀疏野草點綴粗礫間的荒漠,連續五天,真是難得的緣分。
還有一次和文友們走訪北美,回來之後,那冰原大道的驚奇景色卻愈來愈鮮明。《一生必遊的五○○經典路線》,聽說是近來很熱門的書,剛好手上有一本,便翻閱一下,乘風扇船漫遊艾弗格雷茲沼澤、印度南部克拉拉迴水之旅、桑波號北極圈破冰之旅、南喬治亞島沙克爾頓穿越之旅、溫萊特橫跨英格蘭海岸健行步道……每一條路線都讓人心嚮往之、卻又覺得是那麼難以達成的夢想,別說五百,一個人一生能經臨幾條路線呢?終於我看到一條冰原大道,是我曾經遊歷過的景點。冰原大道之所以經典,因為「在這趟旅程中,你有機會就近欣賞一般陸路無法看到的景觀,冰雪覆蓋的嶙峋山峰,海拔大多超過三千三百公尺,聳立於清澈的湖面之上,亞高山帶的原野開滿了野花,而草木不生的凍原,即使在仲夏仍隨處可見白雪覆蓋地面……」
景色固然稱得上經典,但那趟行程縈繞不去的還有和曹又方在瑪琳峽谷找洗手間的回憶。曹又方很少參加這一類的活動,和同行文友並不熟悉,整趟行程中她和我經常同席同行。導遊介紹完峽谷的景點特色後,便讓我們自由活動,閒逛間曹又方突然覺得肚子不適,我陪她在山林細泉中尋找可以解手的地方。當時我們都不知道,行程結束回台後,她便在醫院裡檢驗出罹患惡疾。
一位作家說:「旅行的意義在脫離日常生活的軌道,在撤除界線、在放鬆自我、在溶入他鄉、在嬉遊中的觀察與反省。」其實旅行於我,更重要的意義是,在路上,面對前方的未知……